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2.
《周易内传·发例》为王夫之晚年老成圆熟之作。在《发例》中,王夫之不仅精炼地陈述了他对《周易》长期研究的成果,而且批判了历代解释《周易》的各个流派,纲领性地总结了近三千年的易学研究史。一、关于先秦易学。对周易起源,王夫之提出四圣作易。他说:“伏羲氏始画卦,而天人之理尽在其中矣。上古简朴,未遑明著其所以然者以诏天下后世。幸筮氏犹传其所画之象而未之乱。文王起于数千年之后,以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之心得,即卦象而体之,乃系之彖辞以发明卦象得失吉凶之所由。周公又即文王之彖,达其变于爻,以研时位之几  相似文献   

3.
《周易·说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说卦》的意义、《说卦》在《易传》中的位置、《说卦》形成之时代及其作者等方面 ,肯定《说卦》之成约于《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同时 ,其作者应为西周至春秋之筮官 ,孔子整理《周易》可能包括《说卦》在内。  相似文献   

4.
解易体例,即解读《周易》经、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为易学家对卦爻象和卦象辞关系的不同回答。对这一关系的回答不同,就产生了易学家不同的解易原则,或主取象说,或主取义说,或取象、取义说兼采等等。以取象或取义说为基础,易学家又提出一系列细致的解读体例,如爻位说、卦变说、互体说等。陈法在《易笺》中继承和发挥了传统的解易体例,其易学研究方法,得到《四库全书提要》作者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周易》中的八种卦象之一的坤,是纯阴之卦。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下》)。坤卦以柔顺为其基本特征。作为《周易》的门户之一,作为乾的对立卦,极阴之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坤阴,道之得生之一也。无坤不成道,无坤不成天地,无坤不化万物,无坤不得四时也。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周易》筮法的探讨与分析,给出了筮法的数学模型,指出:《周易》筮法处理了一个模4周余的数学问题,其中蕴含了同余的概念与思想。  相似文献   

7.
《周易》对魏晋诗风演变产生至少四方面的影响:《周易》修养论为魏晋诗人出处进退提供了基本准则,促使其形成或刚健进取、或默守柔退等多元人格;《周易》划分象的类别及观物取象的方法,促进了魏晋诗歌的意象建构,也使之呈现出品类丰富、崇尚写实的面貌;《周易》情辞论为魏晋诗人继承发展的同时,又与儒家诗言志、情物交感论有机结合,使魏晋诗歌具有深厚的情蕴内涵;《周易》文学化进程在魏晋时期加剧,魏晋诗歌在以《易》为典的基础上,体现出冲迈、清丽、玄远、睿智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周易》之卦象爻辞晦涩难懂,主要原因是其中蕴含诸多隐性话语。这种隐曲之意的表达是古人隐喻思维模式的表现。《周易》中一切隐喻的“本体”即为取法万物、映射万物的“象”。隐喻思维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从具象到形象的观物取象和从形象到表意的立象以尽意。这种隐喻思维模式有四个特征,即隐曲性、对应性、想象与联想性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在对八卦掌流源正名分辨之争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地方民俗体育项目八卦掌与《周易》哲学之间的文化流变关系,再从卦象、卦图、卦数和卦理四个维度阐述了八卦掌与《周易》哲学易理的融合关系。研究认为,八卦掌由董海川所创具有时间上和文献逻辑推理上的考察依据;八卦掌阴阳鱼、八卦掌技变、八卦掌取象、八卦掌修身与《周易》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论、易变论、卦画论、道德论存在“底层”与“借用”的文化关系;八卦掌对《周易》哲学融摄表现在“卦象、卦图、卦数、卦理”论域。八卦掌的肢体运动特征、“站、转、换、打”功法、四正四隅、门派武德之风与《周易》“卦象、卦图、卦数、卦理”易理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俗体育特质的武学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则是相当丰富的。其一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事实上它同古希腊时出现的文学“摹仿”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种摹仿的观点,而且这种摹仿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再现。其二是关于文学体裁,《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思想是后世文学体裁的一个源头。其三是关于情与辞,《周易·系辞》进一步探讨了情与辞的内在联系,辞的风格往往因情的不同而不同。其四是关于文学的审美,《周易》中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审美卦象;二是断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取妻”条有关牛郎织女内容的二则筒文,在牛郎织女神话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毋庸置疑,但上述简文在作为文献材料引证时,缘于其日书的性质而要求我们对其可证性应该给予谨慎的态度。简文有关牛郎织女相关内容的记载,既有神话的内容,也有缘于占验吉凶的矫言的成分,同时,对上述筒文的诠释与理解,尚有不同的方式与结果。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对上述简文的研究还需深入,结论还需谨慎。  相似文献   

12.
《易.大象》通过展现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德,充分阐释和发挥了儒家的修身理念。本文就其对修身的态度、修身的目标、修身的方法、修身的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意在说明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3.
诗歌卜居主题始于《诗经》,早期诗歌中的卜居主要是居住文化的表现。自《楚辞·卜居》篇始,士人借卜居抒写情志,卜居诗由此产生。卜居诗散见于六朝,兴于唐宋,蜕变于明,沉于清。在这一过程中,卜居诗的主题沿着两条轨迹演变:一是疏离政治,诗歌中的爱国热情不断减退、消失,更多地趋于林泉之趣;二是面向世俗,诗歌内容逐步由雅向俗嬗变,多表现世俗生活的内容与情趣。卜居诗主题的这种演变有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它既反映了封建专制、儒家文化由鼎盛到没落的进程和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兴起,也反映着士人精神由张扬到内敛的转变及其对政权的离心过程。对卜居诗主题演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士人心态及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敚"频繁出现于战国竹简特别是占卜祭祷简中。"敚"的基本含义是以强力、强取的方式达成己愿,其主要方法是以动作击、打,或以言辞责让。"敚"的根本功用是去疾、逐疫、禜祟、禳灾等。"敚"的使用者不仅包括普通民众,也包括高级贵族,并且从占卜祭祷简中可见贵族对于民间因素浓厚的"敚"法有着不同寻常的依赖。这表明民间信仰与礼乐文化不相统属,不作同步发展,却可并列并行,各有功用。  相似文献   

15.
《数书九章》中有一张“阴阳象数图”,它是秦九韶占筮方法的理论根据.关于该图的来历和出处,目前尚无定论.文章通过对宋代“先天易”学理论的考究与分析,结合今人对秦九韶生平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阴阳象数图”是秦九韶自创的,而其理论根据则直接来源于“先天易”中的“阴阳象数”学说.  相似文献   

16.
镜听是我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一种占卜方法,它起源于王莽柄政时期或东汉时期,盛行于唐宋,式微于明清。镜听占卜的民俗基础是镜崇拜和深入民众心理的谶语。镜听占卜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一种民俗生活,在今天的民俗信仰、民俗事象中仍可见到它的痕迹,因此,对镜听占卜作历时考察和民俗考察,对于研究今天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代类书是元人采摭当时或前代文献重新编排而成的资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元代类书中关于衣食、日常杂占、养生疗病、休闲娱乐和文书契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探究元代人社会生活的一些情况;而从有关耕作、畜养、制作和染作等方面对元代类书进行挖掘,能够进一步了解元代社会生产的若干内容。元代类书在元代社会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说以武入哲的曾经盛行,确实借助了老子的玄机惚恍求物、禅宗的顿悟及《易经》的占筮阴阳的浑沌和《洪范》的五行。很多习武者精神贫乏与无知,不能不倚重与某种武功无限夸大的神奇为中介而弃而不舍。而顿悟和修行的过程,是在不依靠任何外在和添加力量通过修炼使人忽然成为具有仙鬼般的道行,成为脱离常人的超人,使索然平凡的生命,有了超越他人的自信和快感,真信虚无到真实是可及的,于是乎武学的神秘与混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玄学圣符。  相似文献   

19.
郭璞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全才”,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神话学家,而且被奉为术数大师,堪舆之祖,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郭璞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其文学成就,语言学成就,神话学成就,而对其渗透在易占活动,文学创作,古籍注释中的道教思想却涉及甚少,鉴此,本文拟就郭璞的道教思想作一番梳理,考辨,庶几有助于人们对郭璞其人,其思想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旅游活动的主体。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各阶层的旅游活动逐渐活跃起来,文人旅游尤为兴盛。文人的旅游活动包括出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本文以西南地区为例,着重探讨了明代文人出游前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出游前的准备包括确定目标、搜集资料、邀约游伴、准备游具等;到西南地区旅游的文人在出游前抱着或重或轻的惧游心态;西南地区文人在出游前通常有卜行、饯行、折柳等习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