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选自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8章《动画制作》,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本课为单元复习课。学生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理解了图层、库、帧、关键帧、元件等概念,并能利用它们做一些简单的动画。在此基础上,讲解引导层的使用,不仅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汉字输入》选自福建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智能ABC输入法的学习,掌握在计算机上进行汉字输入的步骤与方法。由于学生对画图软件的文字工具还未学习,因此,本课把画图软件的学习也加入到了教学中。另外,我选用一首古诗作为素材,希望能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第一节。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在VB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内容《信息技术基础》。其中,第三章第四节《算法及其实现》整合到选修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4.
《修改图形》是画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画线、画多边形,涂色等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用成语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成语的引用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利用“橡皮”.“裁剪”.“放大镜”等画图工具来修改和美化图像,轻松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5.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实验本)小学信息技术二年级(上册)第8课,其内容有两部分:组合蜻蜓和复制粘贴蜻蜓,旨在向学生介绍画图软件,激发学生对画图软件的兴趣,在教材中这是涉及到画图的第二次课,对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画图软件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分析】《图像的复制、翻转、变形》是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第6章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使用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程序来实现对图像的复制、翻转、变形。《图像的复制、翻转、变形》的主要内容有:一、对象的选取与复制,二、图形的翻转,三、图像的拉伸和扭曲这三大部分内容。本课是在第5章《有趣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处理,同时又为第6章的在图形中添加文字、把多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组合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画图程序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入门后正式学习的第一个软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画简单图形的基础上,给图形涂上彩色,使图画色彩鲜艳,更具有感染力。具体操作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容易上手,因此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操作体验上,让他们在学会操作后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将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一、说教材《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本课将曲线分解为单弧曲线、双弧曲线、闭合曲线三种,用简洁、易懂的方式,讲解了曲线画法的基本要领。我将本课内容分为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1课时,主要学习单弧曲线、双弧曲线的画法,这既是画图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对直线、填充等工具的补充和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本课是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处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高一学生通过第一章多媒体信息编码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图像的一些常识,如像素、黑白图像大小的计算等。本课以认识一张"位图"为例,围绕三个问题(此图属哪类图片、用什么软件处理、图片质量由什么决定)认识这张图片,从而把各知识点串连起来,  相似文献   

11.
本课是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处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高一学生通过第一章多媒体信息编码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图像的一些常识,如像素、黑白图像大小的计算等。本课以认识一张位图为例,围绕三个问题(此图属哪类图片、用什么软件处理、图片质量由什么决定)认识这张图片,从而把各知识点串连起来,阐述图像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对网络应用的简单操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电脑网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之前已经了解了网站制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超链接是网站制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将网站中各页面进行合理链接,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画图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技巧。这是第二章《用计算机“画图”》中的最后一节课,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前面所学的画图工具,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其能够创造出一幅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的画来。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运用画图工具绘画的能力及审美能力,而且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尽量照顾每一位学生,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必修模块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属于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性的内容。其理论性强,操作余地很小,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学生因此带着对。信息及其特征’比较模糊的概念去学习后面的信息技术内容,显然不利于后续内容的学习。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我们更需要想方设法把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巧妙生动,  相似文献   

16.
《分类存储》是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泰山版)初一上册第四章《科学地管理信息资源》第一节内容。本课内容在小学阶段有所涉及,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此内容,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针对此问题,本课采用了“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方式下去合作、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分析《神奇的曲线》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10课《画线》内容中的一部分,是针对画图软件中曲线工具的使用而开展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按照教材的布局,这课内容是认识画图后的起点教学,但本人认为如果把这课当做画图的起点教学,针对刚刚接触电脑的三年  相似文献   

18.
《修改图形》是画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画线、画多边形、涂色等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用成语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成语的引用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利用“橡皮”、“裁剪”、“放大镜”等画图工具来修改和美化图像,轻松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画图中图形修改工具的作用,掌握用“橡皮”、“选取”工具修改图形的方法,灵活运用“放大镜”等辅助工具修改图形。2.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品欣赏和师生交流激发学生修改图形的欲望。在完…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中的第一部分"音频的采集与加工",其中的第二课时——音频信息的加工。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了解声音表达信息的特点,理解了声音数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会使用COOL EDIT软件录制声音并保存。因此第二课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另外也为今后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定位是,让学生在使用智能处理工具的过程中,对智能处理工具进行初步体验,并形成感性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同时也为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做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