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汉末年,曹操奉献帝都许,使许昌在全国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作用,这是许昌历史发展的鼎盛期.文帝曹丕虽建都洛阳,但依然将许昌作为重要的都城,许昌的历史进入更加平稳发展的转折期.明帝曹叡执政之后,许昌的经济文化发展虽然仍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政治地位渐趋衰落,为本阶段许昌历史发展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1):42-45
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在洛阳宫室修整期间,曾以许为都。探析曹丕"权都许昌"的原因可以分为:军事上,许昌地理位置重要,且存有宫室武库,在与吴蜀的军事斗争中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经济上,许昌经过曹操屯田及其经营,经济实力恢复;政治上,从地域人才的角度,许昌属颍川郡,颍川郡士人对曹丕的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从意识形态角度,许昌作为东汉末年的都城,很有可能与洛阳的正统地位所起的作用一样,能说明曹氏代汉继承的合法性。基于以上原因,曹丕"权都许昌"。  相似文献   

3.
乔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19-120
通过黄巾起义发家的曹操,在不断地战争中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由于曹操的谋略、品行和军事才能,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在他们的协助下,曹操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政权。建安元年,曹操建都许昌,以许昌为基点展开了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军事征伐。曹魏政权对许昌也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许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前面的故事】刘备起兵以后,在各路诸侯混战之中,始终站不稳脚跟。好容易得了徐州,又被吕布攻占。直至被吕布攻打得无处存身,无奈只得投奔曹操。曹操当时已是声威赫赫,不但身为丞相,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将都城迁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刘备后来随曹操灭了吕布,回朝面见献帝。献帝见是同宗,有意笼络,拜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按世谱排列,刘备还是献帝的叔父,从此人称刘皇叔。他胸怀匡复汉室的大志,却苦于没有实力,为了不让曹操看破,终日小心翼翼,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装出一副平庸老实的样子。而曹操却一直没有放松对刘备的戒心,由此才生出下面这段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各诸侯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挟持汉献帝的角逐.董卓等人挟持天子败亡以后,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曹操的这一举措尽管给他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但也使他获得较多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6.
重楼 《中学生百科》2012,(30):32-33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天的许昌)。一时间,天下英才纷纷来到许都,期望谋个职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其中有一位二十出头的狂傲年轻之士颇为引人注意。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傲慢,脾气最古怪的文人学士——祢衡。祢衡从小就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可以说天生才气过人。不过,  相似文献   

7.
曹操于建安元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以后,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南征北讨,为恢复国家统一竭力尽智。《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当写于赤壁之战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烈士暮年,自然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为不能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中巧用比喻,反复倾诉了一位政治家求贤若渴的复杂...  相似文献   

8.
许昌曾是东汉末代皇帝献帝刘协的首都,被称为许都,不是三国曹魏的首都,这是历史常识。近来,许昌的工厂、商店、市场、商标、纷纷以魏都命名。如“魏都农贸市场”、“魏都食品厂”等等。许昌地区撤销改为许昌市,也把原市区命名为魏都区。不错,曹操的主要政治活动是在许都进行的,但曹操不是国家元首,许都并非魏都,如以魏都命名,不但违背历史,亦将贻笑海内外识者,不佞对此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9.
三国运动会     
魏、蜀、吴三国决定从今年开始每年都联合举办运动会。今年,运动会在魏国都城许昌举行。  相似文献   

10.
曹操(150-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生于汉末乱世,在镇压黄巾大起义中崭露头角。曹操颇有政治才能。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曹操逐步统一黄河流域。曹操抑制豪强,大力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11.
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汉末魏晋时期最有影响、争议也最大的人物。古今关于曹操的评论很多,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曹操生前就已出现的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评价。一般认为曹操“奸雄”说,是东晋孙盛篡改了许劭赞许曹操是“英雄”的评论,其实并非如此。从文献学角度看,裴松之采信孙盛的说法,证明孙盛的记载更近真实。从孙盛的史学写作实践看,他崇尚秉笔直书的传统,不会轻易改变这关键的评论之语。再从孙盛对曹氏家族与司马氏政权的认识看,他不偏不倚,坚持求是存真的史学立场,自然不会刻意篡改史料以丑化曹操。他所记载曹操“奸雄”的评语,符合汉末魏晋时期关于曹操具有鲜明两面性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袁绍的失误,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正确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和统一北中国创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条件。与此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长,限制了曹操集团的发展,曹操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4.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借助政治上的领袖地位,广泛收罗文士,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曹操所撰教令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内容刚直豪爽,事理通达质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5.
曹参一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随刘邦起事逐鹿中原,二是为相治国。作为名将,他功评第一,应有可歌可泣的地方,但司马迁忽略不计,把记事重点放在后期,原因首先在于他记事有自己的原则。其次是为韩信鸣冤,认为曹参真正功劳应在"萧规曹随",为汉朝振兴打下基础。再次是有意彰显汉初的无为而治,与《酷吏列传》遥相比照,针砭汉武帝的多欲政治。曹参清静无为并非保身,而是以进为守,在治理好朝廷中求自保。至于说他陷惠帝于无所作为,是无稽之谈,不值一辩。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初年国都的确立与建设 ,经历了定都洛阳 ,建都关中的过程 ,而定都关中又有临时定都栎阳和最后定都长安的过程。而长安则是先确立建都 ,后命名长安 ,长安又是秦都咸阳的发展。汉初都城的确立 ,又和汉初的政治形势及刘邦与主要的决策者张良等人的建议有关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皇家主持编辑的《四库全书》,独收曹贞吉一人的《珂雪词》,别无第二家。清朝给他如此的殊荣和绝高的评价,是因为曹氏词在政治上适应了清廷的需要。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反清复明的政治努力和军事抗争不断,而曹贞吉特殊的身世经历,使他没有与其他汉族士人一样去发泄故国之思,书写前朝之恨,表达亡国之痛,相反,他的词始终表达着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和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这样一个主题。因此,在政治上顺应了满清朝廷稳定天下、消解排满情绪、巩固统治地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寿笔下的曹植“任性而行”,他一生“无愿为世儒”,因此倍受裁抑,最终导致政治的失败。黄节曰:“其曰滔荡固大节,晋室放诞之风已肇于此矣。”他的“任性”已经带有正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意味。这种“任性而行”的行为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生命本能的体现,更是某种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在史家心目中,曹植是自然人格的一个代表,“任性而行”是汉末崇尚任真自然的老庄人格的行为体现,是自然人格由汉末向魏晋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代滑稽盛行,三曹除以传统的形象示人外,他们还有鲜为人知的滑稽的一面。无论是曹操的"为人佻易无威重"、曹丕的"技能戏弄,不减若父"还是曹植的"启后世小说调侃法门",都能让人饶有兴趣地看到汉末思想解放在他们身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