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概括训练卞正国概括是形成与掌握概念、规律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根据学习迁移规律,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容易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新联系;规律揭示得越基本、越概括,往往越容易形成正迁移。概括数量关系的训练,要注意阶段性,要在学生...  相似文献   

2.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和关键,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加(减)法应用题和倍数关系的乘、除法应用题,是小学生容易混淆也最头疼的两种题型。过去由于学生不会分析数量关系,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抓住个别词语解答,如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等。二是单纯照例题模仿解答,应用题稍微有变化就不会解答或像猜谜语似地猜想怎样解答,结果都造成解答错误。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3.
首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弄清题意.出示例1,学生读题,教师提问:(1)题里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题中“剩下的”是什么意思?后一个"平均"是指把什么数平均?它与前面的那个"平均"有什么不同?其次,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揭示数量关系,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揭示部与总的关系.教师问:要求剩下多少套,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给出了吗?哪个条件是隐蔽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  相似文献   

4.
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是正确选择算法的基础,也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情况:学生知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但却找不到相应的条件,尤其是对于复合应用题里的那些隐蔽的条件,更无法寻找,结果只能用猜想代替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理解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同时分析和推理能力也较低。因此,要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启发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个单元中,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类应用题时,教材安排了一些“多几”用减、“少几”用加的例题和习题,但这种利用间接叙述形式的题目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要独立解答,难度比较大。由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所限,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注意数量关系的分析,而出现看见“多几”就用加法、“少几”就用减法的错误。要克服这个难点,本人认为关键是启发学  相似文献   

6.
概括,是一种把若干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考察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逻辑思维活动。《心理学》指出,概括的思维过程,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数学教学既然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概括就是一种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的重要方法。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7.
用数学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事物都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所谓数量关系就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量与量、数与数之间存在的联系和相依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每一道应用题中。在应用题教学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内容呢?弄清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和解答应用题。在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有:1.多和少的关系。也就是同类量之间比较大小的关系。例如,反映同类量的两个数经常存在着甲比乙多或乙比甲少这样的关系。又称“差比”关系。表现在应用题中是: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我们在应用题教法的改革上做些尝试,现在把我们的做法总结一下,供大家探讨: 一、掌握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整个小学阶段大致可分为四大数量关系: 1部分数和总数关系 2.两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应该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尤其要熟悉小学应用题中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小学应用题有四种基本数量关系: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两数相差关系;每份数、份数与总数的关系;大数、小数与倍数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但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千变万化,其包含的数量关系是不变的,因而,分析出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步骤。由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会学生们分析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最重要的。本论文将针对目前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们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中已具体阐明:“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意识”.初中阶段,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极好素材,因为应用题信息量大,灵活度高,可开拓性强.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这样不但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可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但现在的初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感到困难,感到“无计可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理解题意,找不到所存在的数量关系,于是列不出方程.我们要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他们掌握分析和概括的方法,从本质上认识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数量关系连线分析法的”的步骤。数量关系连线分析法分三步:一画。在读应用题的过程中,把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关键词语用线画出来,并弄清这些数量以及关键词语的意义。二连。用线段把已知数量中有直接关系的数量连起来。并想一想根据这两个已知数量可求出什么?三分析。依次按下述问题思考: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两数量?这两个数量题目中是否直接告诉?  相似文献   

13.
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搞清楚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千变万化,但总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九义”五年制小学教学课本中(下同),11种简单应用题属于四种基本的数量关系,在第五册中又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数量关系。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这些数量关系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5.
应用题的条件与条件之间 ,条件与问题之间 ,总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明显地或隐蔽地相互联系着的。分析应用题的实质 ,就是寻找、捕捉、挖掘和重新组合题中所给的数量之间的种种联系。当把握住这种联系以后 ,解题就水到渠成了。一、在已知条件间寻找联系例 :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 ,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 ,5小时后相遇 ,若快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先出发3小时 ,慢车才从对面开出 ,经3 2小时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公里?这道题的条件有 :(1)两车全程对开 ,5小时相遇 ;(2)快车每小时行60公里 ;(3)快车先出发了3小时 ;(4)…  相似文献   

16.
17.
学生学习某项数学知识时,往往是通过两种途径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化思考。一种是由教师或学生相互之间提供明显的较为充分的感知材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进行抽象概括;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这两种途径的抽象化思考虽有所不同,但都要使学生经历对于感知材料或已有知识经验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然后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加工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自己来概括有关的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  相似文献   

18.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李惠娟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一般都把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放在分析完课文内容之后。而我认为,这一活动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推导分数除法法则是教学难点,若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分数除法计算法则,便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先后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引导方法教学这一法则,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数量关系,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也是很难接受的。为此,在课程改革前的教材上,应用题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特别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可是在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新教材中没有单列为一个知识点,并且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