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迄今为止,流行的剩余价值定义均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此定义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二,它是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的价值;因而,第三,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范畴。 可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论述。的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再指出过,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是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但这些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一直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独有范畴,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是社会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结论,“就会否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在论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时,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不发生价值革命,不变资本全部转移到年产品中,联系到《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相关论述,这些假定中的个别假定必须放开,在此前提下再探讨社会总资本的平衡问题,从前后联系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实际上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约束条件问题。其中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这一约束为"硬约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这一约束为"软约束"。纵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约束条件即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律;第二约束条件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在第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满足,而只有在极端假设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满足,这也就等于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不平衡是必然的,而平衡则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因此,“劳动力”具有商品形式,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对雇佣劳动的分析,就是对资本主义“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分析.“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对雇佣劳动的研究,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一直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独有范畴,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是社会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结论,“就会否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不是等量劳动相交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指出,每一个生产者,“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以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说明了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但人们对此有某种疑虑,需要作出理论的回答。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价值和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虽然存在着本质区别,但是只要承认劳动力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那么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必然的和可行的形态。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 1、劳动者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量的计算困难和按劳分配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二者共同决定了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形态分配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者体力和智力差别决定了劳动者个人实际支出的劳动的内  相似文献   

7.
《雇佣劳动与资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书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阐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揭露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及资本增殖的秘密;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对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的比较,得出了工资与资本利润成反比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8.
以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说明了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但人们对此有某种疑虑,需要作出理论的回答。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价值和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虽然存在着本质区别,但是只要承认劳动力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那么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必然的和可行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义上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无产阶级的本质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没有资本,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一无所有的劳动力,其本质规定就是绝对贫困,无产者只有通过出售劳动力才能谋生,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能力表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的被全部剥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从经济基础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告知我们,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民主,只能是资本的民主.资本与劳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决定了二者在政治上没有共同的民主.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商品论与劳动力非商品论是经济学界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力图证明劳动力商品论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是可行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是能够成立的。但它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有着本质区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化,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主要是通过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一形式来实现,而这一分配方式同样与资本主义条件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产权是资本要素所有权。资本要素包含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按资本要素分配,就是物质产权和劳动力产权之间的分配。“按劳分配”是劳动力产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劳动者领取工资是劳动力价值补偿,不属于“按劳分配”范围。明晰产权关系,就是要明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关系;明晰劳动力价值补偿和“按劳分配”的关系;明晰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所证实的真理。工业经济时期,以资本短缺为特征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决定了资本所有以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独占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知识经济时期,除了土地、劳动力、物质生产资料外,技术、管理、知识也成为不可短缺的生产要素,以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工人也直接参与了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使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出现了崭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一分配关系对我国的企业制度、人才流向与分配关系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劳动力商品,无论就劳动力商品的特征、逻辑分析还是当代资本主义实践的检验看,都表明它不是等价交换的普通商品,而是租赁或资本商品,并认为重新认识这一问题,对于科学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工人的实际工资变动趋势,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今资本主义的福利风险正在发生变异,从原有的"新社会风险"转变为"新福利风险":包括难民潮催生的新社会保障风险、不平等加剧和民粹主义情绪引发的新社会政策风险、互联网时代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新劳动力风险和工作家庭不平衡促发的新家庭政策风险.资本主义国家福利风险变异的根源,是基于剩余价值攫取与私有制存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克服生产系统市场化和分配系统非商品化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政府所能够实现的福利供给愈加无法容纳日益窘迫的中下阶层对福利的需求.对此,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大政府二次分配干预力度、实施一系列更为积极的福利政策加以应对,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始终无法根绝福利风险的螺旋式变异与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周期性福利危机.  相似文献   

15.
当今资本主义的福利风险正在发生变异,从原有的"新社会风险"转变为"新福利风险":包括难民潮催生的新社会保障风险、不平等加剧和民粹主义情绪引发的新社会政策风险、互联网时代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新劳动力风险和工作家庭不平衡促发的新家庭政策风险.资本主义国家福利风险变异的根源,是基于剩余价值攫取与私有制存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克服生产系统市场化和分配系统非商品化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政府所能够实现的福利供给愈加无法容纳日益窘迫的中下阶层对福利的需求.对此,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大政府二次分配干预力度、实施一系列更为积极的福利政策加以应对,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始终无法根绝福利风险的螺旋式变异与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周期性福利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一、现实情况与传统理论按劳分配学说的提出,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提出了设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是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唯一方式。对于马克思这种设想,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是完全赞同并始终坚持的,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努力付诸过实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存在的条件主要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与对生产资料的“一无所有”;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绝大多数劳动者已经有部分生产资料,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必须根据新的情况进行发展;但是,马克思提出的基本思路仍然是正确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存在的原因仍离不开所有制关系,其主要条件应该是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绝对缺乏与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8.
生产要素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以及管理才能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生产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决定因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根据,市场经济使按生产要素分配成为必要和必然的选择。在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要采取有效举措,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不依赖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独立存在的以创新为核心的智力总和,知识资本是指通过创新性智力投资而获得价值增值的价值.知识资本不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本,而且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资本,谁真正拥有了知识资本,谁就真正拥有了知识经济,真正拥有了财富和世界.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劳”有三种形态,并不是仅依据劳动能力进行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与资本家所得并不是按体力劳动能力分配与按脑力劳动能力分配的差别,而是出卖劳动力的收入与以资本收入为主的区别,其分配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剥削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必要实行按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分配中的剥削性逐步消除,逐步走向劳动作为单一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