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他们同呼吸,心连心,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的劳动,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实践,是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深入群众之中,才能明实情,得真知,获素材,使自己笔下有写不完的新闻报道。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当好人民的喉舌,反映群众的呼声、意见,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察民间疾苦,知百姓心声,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名记者”常常多半是“民记者”,是…  相似文献   

2.
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密切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是摆在我们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江泽民同志1989年12月29日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联系群众,首先就要联系广大工人群众,尊重和维护工人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千方百计为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条件。”如何加强新闻报道同广大工人群众的联系,对城市党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刊林漫步     
使命·道德·情感——新华社社长穆青谈新闻写作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号手,缺少使命感的人,算不上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要善于用我们手中之笔去反映群众中蕴藏的那些有生命力的事物,那些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以此来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如果缺乏深入生活的决心,自以为只有浮在上面写名人、写秘幕才能产生轰动效应,那就背离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原则,是绝然写不出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好新闻作品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根据六中全会的精神,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密切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问题。要下大气力捅破新闻报道同群众利益之间隔着的一层窗户纸。我们的新闻报道应该帮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促使他们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不但使记者能够了解群众的愿望,把握社会的脉膊,获得有价值的报道线索,还能使记者在向群众学习中净化灵魂,学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脱离群众,记者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离开了土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要密切联系群众,是绝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生活采访,这在大学的新闻教科书里就有阐述,它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今天我们之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处在信息时代。有些新闻工作者似乎忘掉了这点,他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作风浮躁,被群众生动地比喻为“嘉宾型”、“秘书型”、“小贩型”的记者。希望刊发这组文章能唤起新闻工作者的激情,回到生活一线,挖掘源源不断的生活宝藏。  相似文献   

7.
多年工作在新闻一线,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又多次深入一线采访调研。这些经历,使我切身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迫切需要,对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改变文风的强烈愿望。城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与基层离得近,也几乎每天都在和基层打交道,能够及时看到和听到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这本来是一种工作优势,但是,如果只是身到基层、  相似文献   

8.
王佩剑 《记者摇篮》2014,(10):11-12
新闻报道能否写好,除了文笔要好外,更重要的是记者对基层生活是否有真实的体验和观察。以往写出好新闻要亲历基层,"一头汗,两腿泥",而今,日新月异的数码科技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状况和新闻工作方式。那么,新闻工作者是否还需要迈开腿走基层?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下基层是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一、写出好新闻必须走进基层首先,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因为只有在基层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拥有开阔视野,真切感受人民的心跳,代表群众利益,正确引导舆论,担负起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以往实践  相似文献   

9.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级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学校厂矿,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愿所求。"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新闻工作者懂得了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领悟了"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接地气"稿件才会有灵气,"接地气"记者才能有"人气"的新闻真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0.
深入基层,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源、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  相似文献   

11.
俞安 《记者摇篮》2010,(3):25-25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准则。从事新闻行业,就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准确地把握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脉搏,把自己的一切新闻报道活动自觉地与发展振兴的大局、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胸有全局,才能自觉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青年记者》2003,(7):50-50
与中央、省一级媒体记者相比,作为县级媒体新闻工作者应该是身处基层了,还有没有必要强调深入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身在基层,也要深入生活。身在基层和深入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工作环境,后  相似文献   

13.
耳目喉舌作用决定党的新闻工作应植根于群众之中,决定新闻报道必须突出群众观点。如新闻报道脱离群众,反映不出人民群众的心声,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要,那么,它就不可能有效地起到党的耳目喉舌作用,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满腔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创造  相似文献   

14.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过去许多年,新闻工作者深入调查,深入生活,有着很好的传统。但是,这些年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媒体增多,特别是网上新闻的出现,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记者不出门也知天下事”,一些新闻工作者离实际远了,离基层远了,离群众远了。因此,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要具备想人民之所想,写人民之所愿的平民意识——做一名平民记者。平民意识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平民意识,与其说是一种意识,不如说是一种素质。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某革命老区时曾深有感触地说:“莫忘了,白云深处有人家。”这白云深处的人家,就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民意识就是大局意识和政  相似文献   

17.
徐永国 《青年记者》2012,(14):28-29
当前,全国媒体正在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活动中深入现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写了大量好作品. 作为胜利日报的记者,我们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基层.对于我们来说,这场活动的重点是转变采访作风,改进文风,尤其是后者.  相似文献   

18.
金湖县广播电台编辑傅仕恒,虽说早已脱下了军装,但他仍保留着军人的气质:勤奋学习,默默奉献,辛勤地耕耘在新闻战线上。军营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地方是使用人才的战场。傅仕恒在部队当过三年报道员,退伍后,他被调到县广播站当记者。曾三次被评为广播站先进工作者,多次被县委宣传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1986年还获淮阴军分区新闻报道三等奖。这些并不能使傅仕恒满足,他追求的是用手中笔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安岗说:“记者应当对一切问题都感兴趣。记者不应该只在笔记上记上几个写文章的题目,他应该有几十个、几百个从群众中来的有普遍兴趣、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观察问题越具体、深刻,题目就越多。”这是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抓准问题写出新闻精品来呢? 一是要眼睛向下,深人到实际工作中去抓问题。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而深入生活则是记者的生命。只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才能发现生活的底蕴;只有到生活底层的深处去采集,去考察,去发掘,去开掘,才能索取到报道的能量。”它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0.
用心"走转改""走"出好新闻心系群众走基层。新闻报道首先要选题,"走基层"指明了记者的选题方向,也就是说基层在哪里,新闻的报道对象就在哪里。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进群众就是走进基层。基于这样的认识,江西电视台新闻中心"走转改"新闻报道的选题集中在过去很少走、不愿走、走不了的"第一线",集中在党和政府希望、人民群众盼望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