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司马迁的作史思想深受《易》的影响,他的“通变观”与《易》道的精神是一致的,其思想脉搏里跳动着《易》的文化精神。司马迁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思想家。《史记》不过是以“整齐其世传”为手段,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哲学著作。司马迁暗含着写一部显性的《易》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汉代的伟大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他不仅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史记》的写作上,就形成了《史记》的辩证艺术。一、历史的“实录”原则与文学的表现方法《史记》首先是历史其次才是文学。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是坚持了“实录”这一根本历史原则的。因为他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来写作《史记》的,他所记叙的史实  相似文献   

3.
清代史家王鸣盛的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包含了他对司马迁到欧阳修等一系列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史记》至《新五代史》十九部正史中有关历史撰述方面的精辟论述。既显示了其研究领域之宽广,又展现了一位史学名家对历史著述的关注与热忱。王鸣盛探讨历代史家思想之旨趣,以及对历史著述者主体意识的着力开掘,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4.
姚文燮是清初有名的诗注家,他在他著名的《昌谷集注》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注诗”的文本解读方法。其实,他的“以史注诗”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历史文本存在的“情节化操作”印建构来服务于文学文本。其主观意图就是通过史料的解释、发挥来重塑李贺,进而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营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在清初思想的大混乱中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姚文燮的“以史注诗”就是力图在历史背景里对文学文本进行挖掘,从而找出所谓的“意义”。他这种极具功利性的行为壅塞了李贺诗歌的审美空间,消解了李贺诗歌的想像层面。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第一位具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伟大史学家。《史记》的问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史宗旨的体现与必然结果。“成一家之言”表现了司马迁的著史动机与历史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力求从前代治乱盛衰中阐述成败兴亡之理,以通古今之变,垂法于后世。作为一个独特思想家的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是他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哲学著作。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进行文化总结和文化创造,终“成一家之言”,超越了前人并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度。  相似文献   

6.
清代史家崔述在考辨伪书荒史的过程中,确立了“是非必折衷于孔孟,而真伪必取信于《诗》《书》”的用证原则和“不应后人所知,乃反详于古人”的辨伪原则,形成了系统的历史考证方法论。崔述的历史考证方法澄清了许多古史传说的疑团,具有重大的考史价值;但也存在着疑古过头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他对司马迁《史记》“申侯与弑幽王”记事的考证,明显暴露出其历史考证方法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约前145年——前90年)是两千多年以前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鸿篇巨制——《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鲁迅认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司马迁不仅为我国封建史学开创了一套崭新的宏伟建筑式的历史编纂方法,而且还运用他那锐敏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形式,使《史记》成为  相似文献   

8.
“爱奇”的审美情趣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爱奇”,才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做到了“不隐恶”。这种“爱奇”来源干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来源干自身性格气质中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9.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讯先生对《史记》的史(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鲜明地表明《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文学作品。它不朽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鸿门宴》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史记》的撰写上。《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保存了汉武帝以前的大量史料,而且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从《史记》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来看,司马迁有一套相当完整的史学体系。他的历史观涉及历史学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历史学是包罗万象的学科,凡是历史上与天、地、人有关的各种问题,都在研究之列;历史学家要努力探索,“究天人之际”,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司马迁没有专门论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和史学的任务。但他在《史…  相似文献   

11.
《论衡》是一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论衡》中包含着作者王充丰富的史学思想,民族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同源共祖的起源观、四夷宾服的一统观、以夏变夷的夷夏观等三个方面,对王充的民族思想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深化王充的史学思想研究,而且可以拓展对王充思想研究的领域,对于了解东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和学术思想走向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智慧文化,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心智是历史教育不变的主题,以历史为镜,可以明事理,历史教育可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士阶层头脑中立功取名的观念根深蒂固。《史记》士形象的描述,倾向于剔除为富贵荣华努力的过程及心态,力图把这种行为精神化。既反映了士的理想人格,宣扬了功成身退的理念之美,又承认士求富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显示了司马迁辩证发展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苏喜珍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42-145,149
《左传》这一部以鲁国历史为主的编年体的史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而就《左传》的性质来说,它就是一本史书,具有档案的性质,就是一部后人研究先秦社会的史料,也就是春秋时期记录的档案。早期的史官与档案工作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很多史官往往兼职档案工作。那么早期史官除了记录资料之外还有哪些职能?试就《左传》所记载的史官们的职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的道家文献《老子》字数不多、字义晦涩、篇章之间存在脱节,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所以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老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困难。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先秦道家学派开山鼻祖老子的思想也不例外。理解了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有利于准确地把握《老子》一书所要表达的意涵。有必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老子所处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隐士群体的兴起以及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身份,以期通过这种考察使人们在解读《老子》时所作出的判断和分析更贴近老子的本意。  相似文献   

16.
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析,学生不仅能够明辨是非,还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历史教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不断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哲学概论》为唐君毅于1974年出版的专著,初衷为哲学教科书而作,但绝非简单的教科书式写法。该书述及伦理学较少,于价值论着墨甚多。唐君毅由易而难,陈述价值论之存在地位之各种说法,层层推进,以儒家致中和之价值论为归趋;明辨价值之本末与选择之原则,提出"心灵、生命、物质"之价值等差原则;最终落实于人道之实践功夫。《哲学概论》体现了唐先生要旨,显示出中国儒家思想的独特洞见。  相似文献   

18.
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世界观、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使《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文探讨《金瓶梅》文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者主要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或许有助于解开《金瓶梅》之谜。  相似文献   

20.
《社会契约论》内在思想上的矛盾使其从面世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以及公意的特征和公意的评判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公意思想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