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分税制改革到营业税改增值税,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大致经历了从集权到分权再逐渐集权的趋势,税制改革固然完善了我国的税制结构,解决了中央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由于财权与事权分配的不尽合理,政府间转移支付没有很好的执行,导致了地方土地财政的盛行.文章回顾了税制改革的过程,分析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了土地财政的产生背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求更好地深化税制改革,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7,(3):10-13
"营改增"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变革,对于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意义重大。"营改增"的实施也加剧了央地之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更强。"营改增"实施后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央地之间的税收分享比例,确保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建立新的地方主体税种,适当调整央地之间的增值税分配比重,加强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清末盐政改革中的盐价问题,习惯称为盐斤加价,但史料显示,清末盐斤价格不能一概称为加价,还存在平价甚至减价的情况。庚子赔款以后,中央财政亏空更甚,政府推出盐斤"筹还庚子赔款"加价、新政筹饷加价等措施增加国库收入,但各督抚在执行过程中情况不一,既有盐斤加价数目各异,也有平盐价、平盐秤、减盐价的情况存在。这些现象的出现既和银钱价格比相联,又和清末西式税制引进有关,同时盐斤价格的变动影响着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制度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分权国家出现了相对集权的趋势,而集权国家则出现分权的趋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呈相对分权和集权演变趋势,一国市场发育程度对政府间财政关系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应当以政治体制作为确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的基本依据,以适度集权与适度分权作为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准则,以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性安排确保中央财政主导地位及地方政府职能的充分行使。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分工不明确、不规范等问题和矛盾,急需采取多种举措加以解决。应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范围,规范中央对地方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以"公共服务+GDP"为导向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共服务问责制。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了调整,推进了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中央与地方关系因历史惯性及其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集权与分权之争、事权与财力之争、中央与地方之争等问题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晚期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冲突逐步深入,地方财权从太平天国时期不断的扩大,而清廷也不甘丧失财权统一,与地方进行了争权斗争。最终,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税费上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解决,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打击.从政府负债理论分析,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成因是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协调、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一致、财政软约束等.应针对地方政府目前债务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地方教育财政管理依然存在着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够匹配、地方财政负担较重、转移支付尚需完善、财政管理层级过多、教育支出效用有待提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提高地方政府教育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度,做到权责统一;科学衡量地方教育财政需求与供给能力,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用;继续进行省直管县的实践探索,完善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加强对教育支出效果的评价,提高支出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事权、财权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不合理是目前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制度障碍。进一步加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出发,对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有关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使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和政府纵向转移支付的制度规定更符合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行政改革中的分权现象及其成因,特别介绍国外教育分权运动中的几种常见表现:缩减教育的中央一级权力、下移权力给地方政府、校本管理、教育的区域性财政和课程的去集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平天国以后,清朝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财政规模上由19世纪40年代的4500万两增加至8900万两,中法战争以后,财政收支渐趋平衡。在收入结构上,田赋、盐课和关税厘金成为三大支柱,而其中鸦片税收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约10%。在财政运行方式上,由于解协饷制度日益失灵,出现了中央专项经费、中央与地方分成支配关税收入以及在子口税与厘金方面地方与中央争夺财政收入的情况,反映了地方财政权的形成。财政收  相似文献   

13.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其自身特点,并且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还存在政策和法律上的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模糊;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权威性;与<民族区域自治法>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而且调控力度小,均等化功能弱.因此,应从多个方面完善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如加强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化、科学化;从法律上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范围,并秉承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适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加大公式化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利益激励机制,推动同级政府的横向转移支付;最后,组建以政府监督为主体的多方结合的监督框架.  相似文献   

14.
德国、英国和日本是高等教育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管理体制的典型代表国家,这种管理体制的特征在于中央、地方政府、高校能够协调各主体共同行使高等教育管理权。我国实施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基本格局。如何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地方省一级政府的自主权,协调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仍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通过论述德国、英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高等教育集权与分权协调管理的经验,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中央和地方政府1992年至2006年的财政收入数据,探讨了分税制在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为做好西部地区的分税制提出了尽量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基本对称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完善分税制,规范财政分配关系朱丽云分税制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收入及其管理权限的一种财政体制.其基本内容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根据各自履行职能的儒要,按照事权、财权、税权相一致的原则,将税收及管理权限作相应的划分。也就是说事权决定财权,财权决...  相似文献   

17.
王茜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1):86-87,91
分税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制度,科学、规范、合理的分税制有利于实现国家财政在中央、地方、地区间的合理分配,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我国现行分税制不够完善,仍然存在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划分不均衡、地方税收立法权的缺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总结以往我国分税制改革所取得的有效成果,吸取改革中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的一些看法,以期我国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经历了从集权到分权的改革,虽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存在政府财政投入责任缺位,教育经费结构性矛盾突出,财权、事权分离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应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措体系,重塑高等教育的分权模式,完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9.
张宏军 《培训与研究》2010,27(3):100-10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经历了从集权到分权的改革,虽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存在政府财政投入责任缺位,教育经费结构性矛盾突出,财权、事权分离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现行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应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措体系,重塑高等教育的分权模式,完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经历了从中央负责、到以乡为主、再到以县为主、最后到省级统筹的变迁。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表现出从集权到分权再到集权、各级政府责任逐渐明晰等特点。应该从上移义务教育支出责任、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积极进行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