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桂林米粉     
桂林的小吃 ,首推桂林米粉。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土金 ,人有三宝神气精。桂林米粉 ,源远流长 ,一根根 ,一缕缕 ,凝聚着桂林人的神气精。桂林米粉就像桂林人 ,软软和和 ,滑滑嫩嫩 ,有味道 ,有韧性。不吃桂林米粉 ,枉做桂林人。有一首《桂林米粉》这样唱道 :香喷喷 ,喷喷香 ,桂林米粉味道爽 ,根根有头不见头 ,碗碗有汤不见汤 ,不吃不是桂林人 ,吃了愿做桂林郎……一个地方的风味 ,与当地的水土气候、历史沿革、地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桂林的漓江两岸 ,山倒影着水有千般妩媚 ,水缠绕着山有万种风情。山之酷与水之媚 ,山之刚与水之柔 ,…  相似文献   

2.
桂林是一座享有盛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有着大量富有文化历史积淀的古桥、古道、古渡口等交通文物,对这些文物资料开展翻译及研究有助于帮助外国人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文章将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为视角,以桂林古代交通文物为语料,探究桂林古代交通文物资料的英译,以期推动桂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桂林世界旅游城是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试点,以桂林临桂为点,发展成"一点三星三区"的基本布局,形成与桂林老城相互呼应的国际旅游名城。通过梳理桂林临桂的文化脉络,以城市意象的各要素为依据,对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提出打造桂林旅游城旅游文化、道路文化、边界文化、节点文化、地标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桂林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石画便诞生于这片山水奇貌之中,以坚硬石材绘柔美画卷。桂林石画将传统技艺和桂林特色文化完美融合,选用桂林特有的鸡血玉、漓江石等为原材料,以石代墨,绘制画卷,被人们誉为“可带走的桂林山水”。2018年,桂林石画被列入第五批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八年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战斗在武汉、广州两地的革命的文化、艺术界人士,根据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相继撤到桂林、重庆等地继续开展文化抗敌活动.由郭沫若同志任社长、夏衍同志任总编辑的《救亡日报》,也由广州迁到桂林继续出版.夏衍同志因此来到桂林.由郭沫若同志率领的政治部第三厅的部分工作人员,也从衡阳撤退来到了桂林.接着,战斗在香港的以茅盾同志为首的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人士,在我党东江纵队的组织和帮助下,冲破了日寇的重重封锁,相继脱险抵桂.加上欧阳予倩、邵荃麟、巴金、田汉等一些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和艺术家早已来到了桂林,桂林逐渐成为当时坚守在大后方的,领导着全国文艺界抗敌活动的仅有的两个文化中心之一.因而桂林这个不到四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也就成了名誉全国的“文化城”,在我国的新文艺史上,占了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资源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明显不相符,这与桂林没有建立具体的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符号有关。为改变文化名城"无文化"的消极印象,桂林市应建立以抗战文化为主题,以抗战博物馆为载体,以西山公园为依托的桂林文化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等方面系统解读了桂林灵渠文化遗产价值。桂林灵渠旅游开发应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古代水利展示为核心,以游客文化体验为根本"的理念,开发"灵渠怀古、秦城揽胜"文化体验游、"桨脚挥波、蓬窗买酒"民俗风情游、"岭南秦园、渠影流光"水乡休闲游等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8.
三宝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师级青年音乐人,被公认为最著名也是最有价值的作曲家之一。以电影《嘎达梅林》、《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金粉世家》、《牵手》;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等为代表的众多的影视配乐广为人知,并多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长春电影节的最佳音乐奖。三宝的作品不仅仅以时尚风格闻名于中国流行乐坛,同时,他在国内外交响乐队的演出团出活动中担任指挥,特别是近几年他更热衷于音乐剧的创作,并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三宝的音乐风格以作品的多元化最为著称。本文对三宝影视音乐作品的多元化特进行了简单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究其音乐为广大听众所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现象 ,它必须与周边文化、外来文化不断地接触、融合、壮大。桂林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文化独具特色。这其中皖籍人士做出了他们的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以文化圈理论为逻辑起点,在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圈类型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类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非遗名录中"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4大类中的部分项目内容;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该区域沿线历史、文化、地域等特征,将其分为12个类别.并提出了编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设立专门的体育非遗保护职能管理机构、创新沿线体育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建立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保护的多元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