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认知神经科学对道德领域的介入,可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道德判断既是"认知推理的"也是"情绪直觉"的过程,在某些道德情境中情绪直觉过程还起着主要作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内化情感充裕的道德知识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也是解决现行认知德育教育低效的根本途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德育教育除了应从德育内容的科学选择入手外,还要合理运用教育设计、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整合性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直觉对于知识建构以及哲学思考有什么价值?"是当前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讨论聚焦直觉的本质、认知价值以及直觉在道德、数学等知识中的功用问题。这些思考体现了当代直觉理解的"价值论转向",它的理论视角是哲学自然主义对直觉价值乐观主义理解的反思,其指向是直觉认知价值的科学化。从哲学理解和科学理解的界限出发,理解直觉的认知价值需要一种不同于哲学自然主义的视角,因为它更重要地体现了人类认识的适度性和普适性,而非单纯的科学性,因此,公共维度和德性维度对哲学地理解直觉的认知价值来说就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基于直觉的道德判断,或谓之道德直觉,即道德主体在意会道德概念、价值规范等理性认知与厚积道德经验、伦理实践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经由道德隐喻、虚拟移情等,对某一具体道德情境内蕴的伦理关系做出瞬时间、自动化、隐逻辑的把握与评价的一种道德认识范型与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生活与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中,尝试借由价值比较、鉴别与选择过程的体验、价值判断、选择与践行冲突实例的剖析等施以"隐逻辑"的思想政治课"无意识"德育:建构"道德图式",厚积基于意象观照的直觉敏感;基于决断"隐逻辑",促发直觉抉择的"无意识"驱动。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理性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是一系列理性推理的结果,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更多是一种直觉加工的过程.双加工理论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了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和认知平等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解决问题的心理学解释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或暂时解决)的过程。其实任何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直觉——解决问题的心向如今的数学课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看到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想要知道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幅情境图的直觉是什么。直觉,是直接观察事物和问题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经过瞬时思维后的顿悟。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典认知科学失去半壁江山,认知神经科学已成为认知科学的主导范式.在《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2009) 一书中,Chemero提出了取消主义纲领,即我们不必用表征概念来阐明认知过程.通过进一步考察认知过程的一些实例,可以看出表征的取消主义并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立场.因此,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不是一个有效的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现的模拟一直是认知科学关注的领域,模拟自身的困难吸引着众多认知科学家们的目光。本文在创造性的直觉和灵感可否模拟,科学发现中直觉、灵感的可模拟性的心理学分析方面,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给出了独到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道德判断理论一直遵循理性主义模式,主张道德判断主要通过推理和思考而得,然而近来一种新的理论——社会直觉模式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道德判断是由迅速自动的直觉所导致。传统的理性模式较多地描述了道德推理,注重的是道德判断中认知的意识层面,忽视了道德情感的作用。社会直觉模式提出了道德直觉和情感是道德判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承认道德推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具身认知观,认为心智是具身的神经生物现象,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具身认知观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灵长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从动作和意图理解到语言进化)的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一种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具身模仿论.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具身模仿论通过有效地共享他人动作表征、意义与意图,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并重新赋予"身体"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对6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城乡来源差异不显著;(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文理科专业差异不显著;(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会因网络交往参与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直觉     
本文报出道德直觉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道德认识方式和道德认知能力,阐述了道德直觉的特点及其在道德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直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提出道德直觉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道德认识方式和道德认知能力,阐述了道德直觉的特点及其在道德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无意识的认知加工活动。Raidl和Lubart的研究表明,直觉与创造力呈正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直觉思维主要是右脑的功能。影响直觉思维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认知结构、问题情境、类比迁移、"三想"(联想、猜想和想象)能力、动机强度、左右脑协同、所处的环境、教师的直觉力等。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如今的学生普遍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行为表现和道德认知不一致.但是,我们往往忽视另一种现象:学生道德认知的水平越高,行为与道德判断力的一致程度也越高.所以,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决定其道德行为的最基本因素,而学生的道德判断又取决于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因此,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升,是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品德课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学习目标】1.掌握体积的概念,加深对周长、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理解。2.理解体积单位的规定。3.培养"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联系旧知、提出问题与交流的能力。【环节设计】导入阶段:问学生三个生活中凭借直觉就可以解答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1.一把长尺子,这里的"长"指的是什么?(长度)2.一大张纸,这里的"大"指的是什么?(面积)  相似文献   

17.
作为认知科学中的重要理论,语言模块理论为现今新技术条件下的语言认知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进路,其上位命题是"心理(或认知)是模块性的"。文章试图考察该上位命题中隐含的认识论问题,分析了模块理论中功能主义的核心假设,从计算与结构两个角度论证了模块化的认知机制,阐释了模块理论对相对主义这一认识论难题的破解。  相似文献   

18.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知的、情感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统一起来,既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又使其情感和人格得以完善.随着问题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尝试,笔者感到"问题教学"更能在以下三个方面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1)问题能创设情境为学生找到有意义学习的认知停靠点;(2)问题能激发求知欲为学生找到有意义学习的情感激发点;(3)问题能和谐发展人格,为学生找到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协调点.  相似文献   

19.
方慧佳  黄会 《文教资料》2008,(14):154-156
认知科学又称心理或心理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研究学习学科(Bruer,1993;Gardner,1985),其所研究的学习过程往往牵涉到非常复杂而高级的认知,因此有别于行为主义研究的较为简单的学习现象.本文在综述认知科学中思维和思考就是信息处理,而信息处理是有目的性的理论基础上,以阅读理解为分析案例,审视了认知科学视野中的阅读理解问题,并探讨了认知科学视角下阅读理解的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20.
奥古斯丁(354—430)既是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和神学家,又是道德教育思想家。其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论述及道德教育的方法。一、奥古斯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人的"道德认知"由"道德意愿"控制奥古斯丁认为,人的"道德认知"主要来自于人对善恶的理解,而"道德认知"来自于"道德意愿"。"自由意愿"既可使人向善,也可使人向恶,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