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什么“是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它是由“甚“演变来的.后来,“什么“的用法逐渐增多,形成了现代汉语中这个功能丰富的代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报道“和“报导“两词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用法比较,并且运用同义词的相关知识讨论了两词的性质,最后简单论述了两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筛选,以最终符合汉语发展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北部部分县市的方言词“糕“,以及由糕构成的词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吃糕“这种生活现象中的饮食文化,涵盖着深刻的民俗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鹅湖之会“拉开了“和会朱陆“的帷幕.元代,吴澄“宗朱而崇陆“,在“和会朱陆“中有贬朱褒陆的倾向.徽州学者郑玉则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朱、陆之学各自的利弊,认为应汇两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郑玉“和会朱陆“的观点影响了当时及后代学者,为理学内部阵营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非常规"物理实验概念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对物理实验分类研究的必要性.通过与“自制教具”、“低成本实验”和“课外实验”三个概念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论述了“非常规”物理实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恨不得“与“巴不得“之间的意义差别.文章认为,“恨不得“与“巴不得“不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恨不得“用来引出说话者对当事人的某种情状的强烈程度的形象化描述;而“巴不得“则是表示当事人的真实愿望.通过与其他表示愿望的词语的比较,文章指出,“巴不得“所表示的大多是当事人不能够或不愿意主动去实现的愿望;而在我们说及当事人的这种愿望因为其他的外在因素变成了现实或是有可能变成现实的时候,便是使用“巴不得“的最典型语境.文章同时指出,“巴不得“也有被用来表示“恨不得“的意思的时候,但这种用法是否规范仍需进一步观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给传统报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人预言,传统报纸会在网络的猛烈冲击下走向消亡,“报纸消亡论“的声音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本文试图从媒介发展的趋势和报纸与互联网的比较中分析报纸自身具有的相对优势的两个方面来质疑“报纸消亡论“.  相似文献   

8.
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宣布“统一“了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大陆实现统一.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两次统一的本质区别,会更加清楚地认识1928年“统一“的虚假性和1949年祖国大陆统一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列极限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衔接最紧密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之一,极限的思想是人们认识数学世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武器.在数学教学中,极限(特别是它的“ε-N”定义)似乎是个永恒的难题,于是新教材向“ε-N”定义挥舞砍刀,只要求从数列的变化趋势“直观描述”数列的极限,应该说降低了难度;但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失去了一次学习、训练的大好时机.不可否认,由于“ε-N”定义的高度抽象性和深刻性,使这部分内容对高三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是比较困难的.考虑到所带班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接受能力比较强.因此我在教学中设想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试着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几个问题来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向目标靠拢,力争让学生自己构造“ε-N”定义,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极限的“ε-N”定义框架.从而也使同学们获得迎难历险,感受极限,锻炼智能的良好机会.  相似文献   

10.
论"程度副语素+为/是"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历时、共时语料,对“程度副语素+为/是”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首先分析了“为”与“是”的历时演变过程及其与程度副语素的组合过程,并且比较了两者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接着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组合中的程度副语素进行了可进入性分析,并且找到了程度副语素和“为”、“是”组合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