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0年3月初,柬埔寨王国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前往莫斯科访问。就在这期间,柬埔寨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3月16日至17日,首相朗诺命令陆军和卫队逮捕了西哈努克的几十名亲信文官和军官,封锁了金边机场。18日,朗诺用坦克包围了国民议会,强制议员投票废黜西哈努克,选举郑兴为国家元首,实际上建立起了朗诺一施里玛达军事政权。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外交史上,世界各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纷纷出台各自的外交政策。英国通过传统的大陆势力均衡政策,以确保其欧洲的霸主地位。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其经济实力的膨胀实行光荣摹立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二战后,美国为确立全球霸权,以其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推行冷战政策。许多二战后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希望和平中立,为此不结盟运动兴起。  相似文献   

3.
佛朗哥当政时期的西班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唯一未正式参战的法西斯国家。佛朗哥法西斯政权在二战中保持中立的原因主要是:一、从历史上看,西班牙法西斯政权缺乏深厚的法西斯主义基础;从现实看,西班牙缺乏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物质基础;二战爆发后,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制约着佛朗哥政权的对外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小国,泰国一直将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长期以来运用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利益。随着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泰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好几次调整,并在新环境下更加强调自主和进取性。  相似文献   

5.
试析二战期间爱尔兰实行中立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爱尔兰"年轻"的外交史上,其在二战时期实行的中立外交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中立国,他的中立外交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外交政策之所以能够实行,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除了表现在经济、政治及军事上的国微势弱的小国特性外,也包含政治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与英国历史上的恩怨纠葛,尤其是爱尔兰的分裂问题等特殊原因,使得爱尔兰在面临战争时不得不实行中立。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国内经济状况、美国人的反战要求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二战前期美国保持中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国际形象对外交政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国家形象是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对各自的国际形象表现出了更加热切的关注,努力推销自己的“美好形象”,消除“带有误点的形象”。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与其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继承性、变化和目前的外交政策重心,并据此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制订提出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在面临"阿拉伯之春"时,其外交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在过去十年中,土耳其成功的国内改革使其经济快速地增长。因而,在面对与邻国之间的问题时,土耳其自信能够改变其传统外交政策的保守性和内部性。虽然土耳其在叙利亚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国内和国际层面的因素,土耳其在对待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选择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当土耳其致力于维护在叙利亚的战略利益和地区和平时,可能会对叙利亚采取较为复杂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国际斗争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之下,重温毛泽东、周围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我国新一代领导人有关对日外交和中日关系的伟大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正确认识21世纪的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征服者威廉”入主英格兰以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方面的联系日趋密切。此后,伴随着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两岸的纷争亦愈演愈烈,有领土上的矛盾、宗教上的冲突,又有王位争夺与海外贸易的争端。在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年)统治时期,其外交政策基本上就是受这些因素制约的。但是,作为一代名君,伊丽莎白却以她谨慎、稳健的作风,甚至女性的执拗、敏感,玩弄“均衡”游戏,竭力避开大陆诸国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岸信介内阁时期的对外政策进行分析,勾画出这一时期日本外交政策的大致框架:一方面在坚持日美基轴为原则的前提下,调整对美一边倒的追随外交路线,积极寻求日美对等关系;另一方面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经济外交,充当“亚洲的一员”,利用经济实力提高政治形象。笔者还对这一时期的日本外交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岸内阁推行的外交是“亲美反华、经济扩张”的外交。  相似文献   

13.
种族隔离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8年巴基案后许多学者主张以“种族中立选择”入学政策实现种族教育平衡,这一政策的建立导致美国许许多多的教育改革计划的产生,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14.
l949年6月30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新中国将会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它对新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它对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其成因并对其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吸取经验教训,这对我们今后外交政策的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群体性、主体性、隐蔽性、持久性和实践性,阐明了“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认知功能、规范性功能、合法性功能和目标功能。指出“意识形态”过去一直是、将来还会是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6.
亨利·约翰·坦普尔·帕麦斯顿是19世纪初期起长期活跃于英国政坛与国际舞台的著名政治家与外 交家。他在执掌英国外交时,在以维护英国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的对外政策的宗旨下,对欧洲大陆诸 国及远近东地区采取了均势和强权相结合的外交政策,对以后英国的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岳澎 《河东学刊》1999,17(6):15-16
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政策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共分三个阶段,本文着重分析了早期孤立主义政策形成背景及其评价,充分说明了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政策是在建国初期国内实力弱小,为了避免卷入欧洲事务而实行的对外政策,它与扩经主义相得益彰,是美利坚民族“务实”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经历了一个从注重意识形态转变到注重国家利益 ,从注重政治利益转变到注重经济利益 ,从对国际法的单向努力转变到实现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些演变特点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理念的不断成熟和国际地位、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提出了中国新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即坚持外交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 ;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 ,开展多边外交 ;加强党际、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