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存在的矛盾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但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的"预设"和新课程提出的"生成"产生了困惑,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描述性研究法对预设和生成的内涵进行透彻分析,研究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并就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提出弹性教学的具体策略。这些结论对物理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的过程”。理想的科学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其中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科学课教学中,由于课堂生成的问题是所有学科中最常见、最复杂的,教师如果能处理好这些没有预设到的生成,那么,你的课堂会因此而精彩,那些原本“失败”的环节也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3.
从"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关系摈弃教案意识、替代意识、控制意识是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前提;课前预设关注教学中的"内"、"外"环境,课中为学生提供生成的平台等角度探讨了新课程中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效果——"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预设与生成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了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学,两者的局限性,本研究从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及平衡为切入点,力图探讨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策略:正确澄清两种认识;处理好体育教学中个性与共性、结果和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两种限度;注重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独特性两个条件。笔者认为二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各自在适用域中把握好使用度和发挥自身优点,以达到兼容并蓄的有效目的。  相似文献   

6.
核心素养的本质规定着体育教学的目标预设超越了单纯的运动技能掌握,其学理支撑无外乎两方面:一是体育课程对人的发展性与课程教学中的过程性因素的相互促进,在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中以强健体魄为出发点,通过师生共同建构的体验性、过程性教学样式获得对身体认知的把握;二是体育课程对人的期许性与课程教学的结果性因素的吻合,强调课程教学的架构超越体育学科知识的限定与生活经验发生关联,进而促进个体意义的深化拓展。相应的,教学中的课堂样式也发生了理论上的转换,表现出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从“学科注重”到“经验观照”、从“身体规训”到“自由身体”的特质。具体而言,在单元教学设计中需要厘清关键要素,实现运动项目的精确化处理、运动项目情景教学的过程性把控、评价手段的多元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者更多地关注预设与生成这对既对立又共生的概念。预设作为教师在上课前的预测与设计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主观性;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下倡导的新理念,它主张个性化、生本化的课堂展现,为此也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两者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才能更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意在厘清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基于此探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又出现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却忽视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极端“生活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要科学、民主地主导(讲授、指导),学生要接受、主动地探究、合作地学习。"教"基于"学"是教学必须尊重的规律。阅读教学的起点不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是学生的心灵。学生和教师有所获得是一堂好课的最重要标准。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它也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教学主线,以激发学生"问题"兴趣为基础,师生共同展开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抓住"生成性问题"闪光点,引导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来"转变。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以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这样课堂生成才有“着陆”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