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教育及其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与文化发展是不相矛盾的,学校教育是发展文化的基础.由于民族学校文代使命的特殊性,必须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具体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和文化环境建设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2.
教育督导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应然之道,事关教育事业的兴衰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督导下的学校管理升级乃为教育督导效能的发散和延续。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人育人,并通过教人育人来实现发展人与社会的目的.下面从育人特性、文化特性和生命特性角度,谈谈我校对学校教育的再认识和实践探索情况. 一、对学校教育的再认识 1.学校教育拥有文化的力量 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形式.学校教育的命脉在于文化传承.因此,学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不管办哪个层次的教育、哪个层次的学校,都应坚持育人使命和传承文化并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应该具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学风,从而使学校富含文化底蕴,外显文化特色,扎实有效地把人类先进文化播撒进学生的心里,把学生熏陶影响成为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大都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开始。和人的生命线的延续时间相比,人生在正规学校中的学习总是短暂的,走上工作岗位后向社会学习的道路才是漫长的。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要赢得生存发展的自由,必须善于向社会学习。  相似文献   

5.
人的和谐发展需要和谐环境、和谐教育.如果我们把教育比作一个大鼎的话,那学校、家庭、社会就是这个大鼎的三只脚,缺一不可,三者构成一个和谐的教育整体.学校是根据党和国家对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要求,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引导、教育和培养的专门机构,起着教育规范化的作用,也是青少年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要求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的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现。学校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学校文化已成为学校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学校兴衰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强化战略思维,进一步提升先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强化系统思维,积极构建先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强化创新思维,努力拓展先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漫长的制度化学校生活与富有意义生活的断裂,它提供的是用科学话语和善适文化打造的制度囚笼,却没有引导个体生命寻找和亲近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由此,教育,“制造”出了众多的“空心人”、“无根人”。在传统与当代的纠缠中,当代学校教育应该藿新审视当代学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明晰自己的时代责任与以面向未来为导引的新文化建设任务。走向“文化自觉”的当代学校文化应该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延续和发挥传统,实现对学生“文化培根”的导引,让学生拥有文化温情与文化创新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和平区现有公办中学13所、小学17所,民办中学5所、小学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型幼儿园22所,在岗教职员工5181人,在校学生近6万人,基础教育30余年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为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和平区率先提出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的教育目标,挖掘、优化、组合学校教育资源,科学设计和规划学校发展蓝图,不断优化和提升区域教育文化软环境.  相似文献   

9.
陈秀英 《教书育人》2014,(11):12-13
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象征,是人类美德和智慧的表现,而学校教育则是传承文明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就是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而实现这种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前提。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它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对人的心理有调节作用,对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校园文化,深刻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渗透拓展并践行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打造生动活泼的阳光校园。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政教育的使命。人的道德修养是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既要发挥文化对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同时,应重视道德的实践生成机制,在知行合一中促进人的道德养成。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面临文化自信与文化碰撞并存的境遇,以及引导中职学生从“坐而论道”走向“起而行之”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应树立文化向度、发展向度、实践向度,建构“三维一体”的育人模式,从而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让"文化"在学校发展中领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一切教育力量、教育因素的集合.优质教育品牌内蕴着高品质的学校文化.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正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以"培养现代城市人"为目标,精心打造学校文化,诠释学校文化价值,塑造学校文化精神,提升学校文化竞争力,使学校步入了新一轮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建设学校文化识别系统的原则基于社会发展进程。学校文化识别系统的建设,首先必须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功能,深刻分析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也就是说,SIS的设计原则必须是基于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基于人的发  相似文献   

13.
文化决定人格的产生、延续及发展。人格是文化的体现和寄托,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力量,是文化追求的目标。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表明:教育应着力于文化的传递、发展和创造,着力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培养,着力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传递文化、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与此同时文化也影响着教育观念和行为.学校文化具有能够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精神、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的作用.要创建优质学校,就必须建立积极、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使学校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为,我校极力倡导文化立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使学校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教育在国民性发展中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保持国民性的延续和促进国民性的重塑。教育通过参与个体与文化环境的作用过程延续国民性,并通过变革自身改造国民性。在教育对国民性产生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状态、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对中国国民性的塑造表现出延续和重塑国民性的综合性,并兼顾着传统和时代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主形式,对于延续传统、传承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科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所在,研究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和贯彻传统文化具有实际意义。因此,笔者在我校的各个年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以期更好地在中学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培养人文精神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去不应该只是专家,而应该首先是和谐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其掌握一定的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包括道德精神、艺术精神、科学精神等,以追求真善美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汇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当下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未来使命的分析,学校提出"适切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基于以人为本、适合教育思想、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思考,是基于学校师生现状和未来社会对应用人才实际需求的思考,是基于长远发展。学校以"适切教育文化"引领教师的教学,关注学生、教师的人本、生命教育,学校开展"适切教育文化"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探寻教师专业成长新方位,创新教师专业成长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文化的二元结构入手,分析了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现实表现.明确指出有关学校教育的法律制度是先进的、现代化的,符合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行为方式还跟不上法律制度的发展,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观念性法律文化的支撑,学校教育保障乏力.同时提出了要实现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必须从制度出发,配置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高度重视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对人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促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协调,实现文化整合,才是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之急需.  相似文献   

20.
朱建国 《河南教育》2007,(12):45-45
现代数学哲学认为: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智力发展、审美情趣和伦理道德.数学教学必须在向学生传授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它们的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