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和剥削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天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38-40
历史上存在的剥削现象都是以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的存在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为前提的。我国现阶段存在剥削现象,但它与历史上存在的阶级剥削有着严格的区别。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人类最终要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但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尚未达到可以消灭剥削的程度,经济学经典意义上的剥削关系的存在是必然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几种经典意义上的剥削形式,都曾经历过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到阻碍生力发展的演变过程,亦即由曾经有工转变为有过的过程,而凭借特权,采取钱权交易的形式来掠夺社会财富也是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消灭一切剥削,达到共同富裕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怎样正确认识“剥削”及其相关理论问题,再一次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许多人为此产生了困惑。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求教大家。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面临的新情况一般认为,剥削是“指社会上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 相似文献
4.
5.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罗默发展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在产生剥削的基础方面,罗默拓展了剥削产生的基础,他所依据的财产关系比生产资料私有制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使剥削概念更加宽泛。在方法论上,罗默引入了博弈理论,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剥削的范围上,罗默关注的是一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普适性的一般剥削理论。 相似文献
6.
耿百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114-116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充分调动和依靠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目前,我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下,如何认识剥削问题。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亚芳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2):10-12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如何讲授资本剥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最大的挑战。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剥削内容和形式在人类社会中的进步过程和当前中国存在资本剥削的历史正当性,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们对剥削的否定已经由经济制度的安排转向道义的谴责,对剥削的批判也由批判资本剥削劳动转向批判资本对自然的掠夺。 相似文献
8.
张锴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3(6):35-37
本文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基本观点,结合近年人们对剥削的争论,认为剥削是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一定条件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对剥削进行基本的分类,提出不能以行为的合法与否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作为判断剥削的标准,从而为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的新特点与消灭条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剥削范畴有着严格的经济社会条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中国来说,其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已经远远地超越了马克思论述剥削范畴的经济社会条件,使马克思剥削范畴发生了很大变化:剥削实体—剩余劳动由马克思时代的资本家独占转化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0.
孙芹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62-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从马克思关于剥削的理论出发,考察剥削产生的条件,我国现阶段仍存在着剥削的合理性。认清剥削的特点及其在现阶段的作用,对形成指导私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的起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本质归根结底在于资本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3.
谢存旭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4,36(4):92-95
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中,出现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在如何消弭"裂缝"的问题上,马克思提出了废物利用的循环经济思想。思想蕴含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探讨了废物循环利用的实现条件,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于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蕴含有丰富的反贫困思想元素,标志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在这一巨著中,马克思考察人类贫困的历史和具体的事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从贫困认知、贫困批判、贫困抗议、贫困消解、贫困终结等多方面探索人类贫困问题,构建起反贫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体系。《资本论》的反贫困,既是制度的反贫困,又是实践的反贫困;既是绝对的反贫困,又是相对的反贫困;既是物质性的反贫困,又是非物质性的反贫困;既是历史的反贫困,又是现实的反贫困;既是生存的反贫困,又是道德的反贫困。由此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在理路构思、规律揭示、内容界定、逻辑展开、价值诉求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15.
本篇讨论<资本论>中的两个具体方法:一是关于经济规律的实现形式,阐明了经济规律存在的原因与规律的实现形式、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与其交换实现形式、宏观经济规律与其微观经济实现形式和一般经济规律与其社会实现形式:二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与数学方法,说明了现代马克思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使用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16.
张雷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4):34-36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有必要对《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商品这一切入点着手,从《资本论》商品的伦理意蕴、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梳理,力求挖掘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构建原则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是综合的思想体系,其探索的真正主题和由此形成的哲学特点,就是一个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晶,集中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特点、特色和特质.这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互为印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有在马克思哲学这一更深层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而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也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因此,《资本论》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发展观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中内在地蕴涵着发展观,其研究对象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理论,主线是社会有机体理论,并且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发掘<资本论>中的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新世界观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革命相一致,马克思同样完成了时间意识的革命,将时间理解为人类发展的空间。从政治经济学维度来看,《资本论》是从劳动时间入手剖析商品、货币和资本的秘密;从哲学维度来看,《资本论》则是以商品、货币和资本为基本范畴来揭示人类的存在与时间之谜。《资本论》关于时间的本质、时间的构成、时间的客观剥夺、时间的主观丧失等问题的阐发,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态度的建构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不仅击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事人的自然主义,彰显了诸经济现象得以可能的生产关系本质,而且还借助于抽象具体的辩证法,从逻辑上再现了生产关系本质借助于各种物质规定显现和发展自己的现实生命过程,澄明了经济学自然主义产生的根源。生产关系现象学科学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视野、历史与辩证的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