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人未婚先别法国人的传统婚俗极为有趣,男女双方都要在婚礼前举行告别活动。结婚前,新郎要举行告别晚会,也叫埋藏单身汉生活晚会。这里的“埋藏”不是说说而已,有些地方还真要埋起来,而且要“送葬”。在法国的卢阿里地区,这样的晚会很有戏剧性,人们真的做了棺材一样的东西,像办丧事一样,请亲友来“吊丧”、“奏哀乐”,并举行安魂仪式。祈祷完毕,新郎走在前面,众人抬着“棺材”将它埋在后花园中,或扔到江河里。和新郎一样,新娘婚前也要举行告别晚会,但不是“送葬”,而是辞行,也叫辞行宴会。在辞行宴会上,女伴们送上鲜花…  相似文献   

2.
唐超  姜波 《世界文化》2023,(12):60-63
<正>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和社会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重要的经济交易之一通常发生在结婚时,即缔结一段婚姻时男女双方相互交换礼物。人们通常将新郎及其亲属赠予新娘本人或其亲属的礼品、服务等称为彩礼;嫁妆则是女方出嫁时由女方亲属赠送的各类物品或货币,属于从新娘家庭到新郎家庭的财产转移。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嫁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交接新娘     
在一些白族地区的婚礼中最后一项仪式是交接新娘. 所谓交接新娘就是新婚燕尔之日,新娘在一路唢呐声中坐着车子或骑着高头大马来到新郎家里进入洞房之后,陪送新娘而来的至亲长者中由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与新郎家推出的长者代表进行人事上的交接.地点就在新郎家举办婚礼的堂屋中,对天对地对祖宗,明媒六证,口头交接,不留字据.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男女青年的贴心话,常因国家、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法国人把自己心爱的人称为“小卷心菜”;阿拉伯人则用“我的黄瓜”来称呼自己的情人;美国人把恋人称为“蜜”,以表达自己的爱情。在南斯拉夫的加尔纽拉地区,人们常用“我的小草”来表达对恋人最炽烈的感情;而塞尔维亚的姑娘,每当被恋人称呼为“小蟋蟀”时,就会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不同国度的新娘子,在洞房花烛之夜,又会含情脉脉地对新郎说些什么呢3中国新娘说:“从今天起,我活是你家的人,死是你家的鬼。”日本新娘:“对不起,服侍的不好,…  相似文献   

5.
世界婚俗趣谈18世纪的墨西哥,新郎和新娘都要剃成光头,表示他们已步入成年,已经结婚。波斯的新娘骑马出嫁,陪她同去的伴娘手里高举一面镜子,表示新娘即将失去童贞。18世纪的英国,新娘的婆母在新娘的头顶上掰开一块面包以示给新人带来吉祥和幸福。波兰的新娘绕着...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是非常讲究结婚服饰礼仪的。朝鲜新娘不但要穿质地最好、款式最新的的红裙子,而且必须戴一顶用各种鲜花缀成的花冠。所以,朝鲜人称新娘为“花冠新娘”。印度新娘在茉莉花和玫瑰花水中洗浴之后,全身要擦上姜黄粉,额心要点上鲜红的吉祥点,眼睛及眉毛要用颜料细心描绘,然后戴上镶有宝石的鼻环和耳环。她们还应将秀发梳成一条大辫子,插上金盏花和茉莉花,手臂涂上檀香膏,并在两臂各戴上二十一只手镯。最后,披上五彩缤纷的“沙丽”。日本人则把新娘叫做“花嫁”。在结婚那天,除了须穿上一件华美的和服、手执一把折扇外…  相似文献   

7.
走进位于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的苏州民俗博物馆,人们便会被它所展示的浓厚的婚俗与寿俗氛围深深吸引。婚俗厅里,张灯结彩的庭院响起一阵阵喜庆鼓乐声,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场古老的婚礼中:一抬木质楼花的宝塔花轿,朱漆深金,制作精良,美观豪华,在吹鼓手的簇拥下,送来了新娘;婚礼喜堂上,正中挂着象征夫妻百年好合的和合二仙画像,供桌上红烛高烧,一对新人正在拜堂成亲;洞房里,苏式家具精雕细刻,典雅贵重,新郎挑下新娘的盖头方巾,夫妻从此开始了家庭生活。这种富于江南特色的婚俗吸引了许多外国朋友,有一对美国新婚夫妇饶有兴…  相似文献   

8.
唐朝的行卷     
唐朝的行卷□李秉钅监中唐诗人朱庆余有首《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上看是一位新嫁娘在见公婆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新郎的询问。诗题却透露出是为科举考试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原来是以新娘...  相似文献   

9.
花靥     
花靥郑婕花靥是古人装饰在额部、眉眼间、面颊或下颌等处的各类彩色图祥。装饰花靥者多为妇女,但在节庆的日子里,人们也喜欢在孩子们的脑门上装饿一个小小的花靥。魏晋时期,还曾一度出现过男子装饰花靥的现象。花靥又称“的”、“花子”、“面靥”、“靥钿”、“面花”...  相似文献   

10.
余七斤 《寻根》2022,(5):47-48
<正>一与其他少数民族婚俗不同的是傈僳族有结婚当天“婚后再名”的习俗,就是结婚那一天晚上要取一个“婚名”,起“婚名”要做祭祀,在祭神、祭祖之后才可取名。一般是新娘接回来后,由村里面德高望重的老人或者祭祀师给新郎新娘取一个婚名,这个婚名不随男性,也不随女性。新婚当天晚上,燃起篝火,亲朋好友们随着篝火跳起舞来,对起歌来。  相似文献   

11.
李迪 《寻根》2005,(1):104-107
秦始皇干公元前213年,根据李斯的建议“焚书”。从那之后,可以说家喻户晓,但长期存在着模糊或错误的看法,有必要予以澄清。人们提到中国秦以前的古书,如有缺佚或散坏,总是提到这次“焚书”事件,不管什么书,包括科技书在内,都是被秦始皇烧掉了!笔者是科技史爱好者,经常翻看古书,  相似文献   

12.
王屋山访道     
李留文 《寻根》2005,(5):110-116
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神话而名闻天下,“主七百里、高万仞”的描写,使人们对王屋山产生高大峻伟的想像。今日一游,不仅叹服于自动化的神奇,理凶杀于这里几千年中化文明所造就的深厚文化积演。作为一座道教名山,王屋山就偈一本线装古书,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李艳芳 《寻根》2011,(1):36-39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人们热衷于过元宵节。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预示着要开始春天的耕耘和劳作,所以人们要抓住最后的机会狂欢。与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元宵节习俗相比,恩施土家族地区乡村里的元宵节显得古朴而豪放。“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  相似文献   

14.
一天晚上,法国画家米莱孤独地踯躅于巴黎街头。在一个明亮的橱窗前,他听到两位青年在议论着陈列在这里的一幅少女裸体画: “这幅画糟透了,简直令人厌恶。”“是啊,米莱画的吆。他是个除了裸体女人,什么也画不出来的人!”米莱顿时羞愧难言,赶紧从橱窗前逃走了。米莱从偏僻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巴黎,只是为了挣钱吃饭才画这种裸体画的。他回到家中,痛苦地  相似文献   

15.
西班牙婚礼     
在西班牙旧城昂杜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正在举行一个热闹非凡的婚礼。但见宾客如云,高朋满座。身着结婚礼服,喜气洋洋,年轻漂亮的新郎和新娘已经受到亲朋好友们的恭贺和祝福。此刻,来宾们都聚集在房前一株硕大粗壮的无花果树下,等待着入席,每个人都准备要开怀畅饮,痛痛快快地欢乐一番。盛开的茉莉花吐出的淡淡幽香,橘树散发出的芬芳馥郁的气息和婚礼上盛馔佳肴的浓烈香味奇妙地混和在一起,在天空中弥漫、飘逸,更为婚礼增添了几分  相似文献   

16.
婚礼新潮     
海底婚礼美国一对新婚夫妇为表示他们的爱情像大海一样深沉,特地在6米深的海底举行婚礼。婚礼共有三人参加,新娘穿蓝色潜水衣,新郎穿黑色潜水衣,证婚人则手持一块牌子伫立一旁。牌子上面有新婚夫妇用防水笔写的名字及他们立下的海誓山盟。烈火婚礼美国一名消防队教官...  相似文献   

17.
结婚纪念日     
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结婚纪念日的内容有所不同。根据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文献:第五年为木婚,十五年为铜婚,二十五年为银婚,五十年为金婚,六十年为钻石婚,美国则七十五年为钻石婚。其中流行最广的是举行银婚式和金婚式。银婚式在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举行。二十五年前参加过婚礼的亲友,尽可能在这天都请来。人们还要称男的为新郎,称女的为新娘。两人最好能在身上佩带一样当年结婚时的纪念品。这  相似文献   

18.
墨西哥的亡灵节将我带入一个陌生、新奇的世界.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祭祀与悼念死者的节日,就像中国的清明节.但它在墨西哥诸多节日中所占的地位,则比清明节之于中国要重要得多.节日是在每年的11月2日,但人们从10月31日起便开始忙着整理和修葺亲人的坟墓,刷洗墓碑,在墓旁专为置放鲜花的柱形石臼内,插上大把桔黄色的“辛笆苏契”花和许多别的花.这种艳丽的黄色鲜花是专门在亡灵节用的,这期间所有的花店和花摊都大量出售,公共墓地一片金黄;有的外国人干脆叫它“死人花”.也有在墓前供奉食品的.在中小市镇,几乎家家都为已故的亲人在家中设祭坛,布置得十分热闹,除  相似文献   

19.
清江苗岭行     
贵州高原苗岭山区,雷公山麓清江河畔,吊脚木楼鳞次林比,苗寨风情浓郁迷人,是民族风情游的好去处。醉卧郎德寨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到郎德作客。这座中外闻名的贵州苗寨博物馆,从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我不知去了多少次,宿过多少夜,但有一夜印象最深。那是1984年,我到都柳江畔考察侗寨鼓楼,顺便路过郎德。我成心在郎德住一夜,想看看能不能把它作为苗寨风情博物馆来培植。那天晚上,我住在一位寨老家。他的房子是典型的木结构吊脚楼,二楼明间当堂屋,堂前外廊设栏杆,称为“美人靠”,苗话叫做“逗安息”。好客的主人在吊脚楼上设宴款…  相似文献   

20.
1914年,智利文艺家协会举办了首届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诗歌的头奖,人们没有犹豫便投选了出来,因为它感动了几乎所有的人。但是,头奖作品并不是花一般理想或山川风光的吟唱,却献给了一个黑色字眼——“死”。1889年,一位将注定成为诗人的女孩,出生在智利北部一个名为维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