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为“投名状”──给《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加一个注释广东容理诚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扬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何为"投名状...  相似文献   

2.
朱明雅  董萍 《海南教育》2014,(10):46-4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四、五两段,了解爱迪生救妈妈的过程;知道镜子聚光的原理。 2.透过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研读,品析文中的表达特色。 3.尝试看图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描写,将文本进行补白。 【教学重点】透过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研读,品析文中的表达特色。 【教学难点】尝试看图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描写,将文本进行补白。  相似文献   

3.
细节,是指记叙文中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细枝末节”。通常,人们最为注重的是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即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的具体人微的描绘。  相似文献   

4.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荆轲行刺失败,燕国便随之灭亡了。对于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后人看法各有不同,宋朱熹曾说:“荆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又有人反对说:“荆轲并不是匹夫之勇,实乃是位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英雄豪杰。”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在完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并复述课文,品析‘脱险’部分并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物荆轲,以其鲜明、丰富的形象特征及其所涉及的特殊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得以流传千古,不断被后世文人解读与推崇,成为一个经典形象。荆轲形象能够成为经典的根本要素在于,荆轲刺秦这一悲剧行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使荆轲形象超越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从刹那到永恒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8.
秦武阳是荆轲刺秦王的助手,《荆轲刺秦王》中对他身世的介绍只有寥寥19个字:“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对他在秦廷上的表现也只用了四个字:“色变振恐。”可以说作者刻画秦武阳时,语约意丰,惜墨如金。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切莫小觑这个人物,他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阅毕《林黛玉进贾府》,便深深折服于其故事情节安排之巧、人物描写之妙、人物关系交代之精。文中重要人物——两“玉”出场安排得巧妙,更让人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0.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极其成功,非常传神。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完全能领略到曹雪芹这位艺术大师在塑造人物方面的高超技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主要从四个角度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王熙凤的泼辣和虚伪等性格特征。1.写出场。本文在写人物的出场时,方法不一而足,有的单独出场,有的集体出场;有的预先做介绍,充分铺垫、引起悬念。有的则出场后即以一连串的语言、行动描写让其充分亮相;有的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王熙凤的出场则是别具一格,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六册《荆轲刺秦王》文中云:“……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共搏”荆轲者谁?王伯祥先生《史记选》1982年版注为“殿上的群臣,大家用空手来殴打荆轲”。所见译品率同,并或注“共”为“共同,一起”,不赘引。愚谓“共搏”荆轲者,唯秦王耳。而“共”,当注为“相当于‘相’,副词,兼起代词作用,这里兼代荆轲”。若共搏荆轲者包括群臣,则上文何以有群臣“尽失其度”一语?若群臣和秦王“一起”同荆轲搏斗,则秦王“还柱而走”怎能持续下去?下文何以尚有“秦王方还柱走”一语?若共搏荆轲者为“大  相似文献   

12.
细节,是指记叙文中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细枝末节".通常,人们最为注重的是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即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的具体入微的描绘.  相似文献   

13.
见仁见智说荆轲———《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节录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张德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已进入尾声———评价性阅读阶段。老师:现在来评说荆轲这个历史人物。首先,同学们可以结合教材,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四个方面给荆轲做一个概括性评价。请大家踊跃...  相似文献   

14.
大家手笔往往是在看似漫不经意的字里行间潜含着厚实的意蕴。有如药中甘草,你越细嚼慢咽就越感觉到香甜舒畅。下面仅以入选中学课本的鲁迅作品的部分首句为例予以品析。一、平常中见巧妙“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与一般的记叙文一样, 《故乡》的起句交代人物、时、地及事件。游于思乡,源远流长,何况路遥时久,“我”能不激动万分?然而“渐近故乡时”,却是“阴晦”的  相似文献   

15.
《荆柯刺秦王》这篇史传把荆轲这个人物写得神采飞扬,栩栩如生,感人至深。除了简洁、传神的个性化语言之外,烘托手法的巧妙运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烘托手法不从正面描写人物事件,而是一种用其它事物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艺术手法。烘托的方式,有正面烘托,反面烘  相似文献   

16.
荆轲在等谁     
吴建勋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64-64,70
文章针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疑问,对"荆轲在等谁"的悬念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荆轲等的人很可能是狗屠。  相似文献   

17.
许见军 《文教资料》2006,(24):85-86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第三回“贾雨村寅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这回,曹雪芹把整个故事的序幕完全呈现给读者面前,《红楼梦》故事的主要人物也将一一地粉墨登场。我们可以用“豹头虎尾”来形容《红楼梦》的整个故事,那么这一回实际上就是“豹头”,写得非常好,其艺术审美价值极高,给读者以充分的愉悦享受。品读此回,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曹雪芹不仅有条不紊地把贾母、林黛玉、贾宝玉等十二个人物展现出来,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给每个人物的出场方式安排都不同,且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给我们留下…  相似文献   

18.
作为金庸的铁杆拥护者,时常被人问这个问题:“金庸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是谁?”我的回答常使他们大跌眼镜:“黄药师。”通常他们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会喜欢一个老头儿?”我觉得这句话真是没道理。黄药师刚出场的时候也就是四五十岁,何谈“老头儿”?再说我们心中的所谓“年龄”只是在小说中出现的那几年,倒退二三十年,连王重阳也是风华正茂的青年,黄药师自然是一翩翩少年.反过来说,后退二三十年,杨过等小辈不也成了老人家?“年龄”之说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9.
一、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孔乙己》是以小伙计“我”作为叙述人的。从表面看,“我”只不过是为了刻画孔乙己形象而预设的一个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鲁迅以“我”为联系全篇的主线,孔乙己的出场、经历、遭遇以及悲惨结局,无不是通过“我”的目睹、追忆写出来的。而从深层次来理解,我们会发现,“我”在文中对表达主题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整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是以“我”为主体的故事,在“我”眼中,孔乙己只是一个可笑的叙事对象,孔乙己的故事是“我”灰色生活的一种点缀。在文中,“我”随着小说的演进,逐渐被“掌柜”、“短衣…  相似文献   

20.
写文章——叙述事情,需揭示事件的意义;刻画人物,需表现对人物的喜恶褒贬之情;介绍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论题,要发表对论题的看法……通常,我们把“事件的意义”、“喜恶褒贬之情”、“特征”、“看法”等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