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代吐蕃与汉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7世纪,吐蕃崛起并逐渐兴盛,不断向四周进行军事扩张,对被征服地区进行统治与奴役,在这个过程中,吐蕃与其他民族也开始融合,大批汉人融入吐蕃,对吐蕃的发展,强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伦理思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伦理思想是指汉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道德观念和各种道德理论的总称。在中国各民族伦理思想中,汉族伦理思想是主体。汉族伦理思想博大、精深、丰富,有着系统、完整的理论形态,在中华民族统一的民族伦理思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已形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素质,乃至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代辽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由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族组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合力的推动下,明代的这三大民族长期处于流转迁徙状态。这种流转迁徙,又始终是以汉族聚居的辽东腹地为凝聚核心,互相靠拢,互相聚合。汉民族的迁徙在其中又起了主导作用,对明代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仅对明朝时期汉民族在辽河流域的迁徙以及影响,作以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两晋南朝时期,北方流民大批南下,经过侨州郡与土断,南下北人逐渐与土著汉人融为一体。南北汉人之融合,既壮大了南方汉族队伍,更提升了南方汉族素质,为南方社会进步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黄乃慧 《函授教育》2003,7(4):108-109
本文通过对汉民族民俗现象中色彩运用的特征进行列举与分析,追溯色彩作为一种文化,其演变的过程,及丰富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剖析有关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部分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民族皆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里的“共同地域”既是一个民族的主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每个民族必然拥有过他自己的共同地域),但更是这个民族得以形成发展壮大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共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包括空间尺度的大小、内部连通的状况以及其自然条件优越与否等)和共同地域内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汉族的共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共同文化先进与否、以及与此相关的建立在共同…  相似文献   

7.
"俚"是秦汉时期未融合于汉族的百越后裔一支,也是汉化较迟的一支.古高凉地是俚人的聚居区,僻居山地,造成了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汉人的不断迁入.古高凉地区开始出现汉俚杂居局面.行政建制的建立及不断变更反映了对古高凉地的统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汉族移民的迁入及中央政权统治的不断强化,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历史正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本文从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入手,以华夏族到汉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为视点,揭示中华民族融合的规律,讴歌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五大民族集团”中的华夏族团,是由炎帝、黄帝部族(含东夷少昊族)组成的。历三代至战国末,在融合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一部分人后,形成主体民族集团,称诸华或诸夏。至秦朝,少数民族大多与“诸华”相融合,称秦人(罗马等国称其为支那)。汉王刘邦政权建立后,又改称汉人,为多民族(以华夏族人口居多)的通称。因此说,汉民族及其文化是由炎黄族及其文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移民到甘肃,明初移民甘肃的来源除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主要来源还有军队驻扎与家属随从、民屯等,民屯包括政府招抚无地农民、罪犯和政治迫害者等。明初大约有50万人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各地,他们或戍守或屯耕,促进了甘肃的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格局,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小学生12种性格因素量表》对云南西双版纳州汉族、傣族、哈尼族和基诺族623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版纳学生部分性格因素得分与全国常模有一定差异;(2)性格因素总体上随年级的上升而发展;(3)不同民族学生性格的发展既有同步性也有非同步性;(4)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发展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语音特点,决定了汉族人名的很多特点。本文从语音的诸多不同角度对天津市当代汉族人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不同年代当地汉族人名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肺活量指标也不断下降。它不单纯是个人健康问题,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进步的战略性问题。通过对2010年海南黎族与汉族学生的肺活量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及对1985-2010年海南黎族与汉族男女生肺活量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黎族与汉族青少年肺活量指标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分析造成该种结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探讨遗传性状与种族差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统一发表 ,在老师的配合下根据吴汝康等人的“人体测量法”对河北汉、蒙、满三民族共 74 6人的 8对遗传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 :计算出每对性状的出现率和基因频率 ,分析三民族之间的差异 ,并且与我国其它民族进行了比较。结论 :不同种族遗传性状有明显不同 ,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种群形成了不同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是新疆高校为培养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双语人才而设置的专业,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汉唐时期,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生活特点。而饮食生活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也就构成了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客观基础,而同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中,更为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是兄弟民族,特别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料(汉唐人称之为胡食),纷纷传入内地,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汉唐人民的饮食,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农业文明,这对提高胡族的饮食文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民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特点.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了900名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偏上水平.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上,彝族青少年均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1);在学业满意度上,羌族和彝族青少年显著高于汉族青少年(P〈0.01);在自由满意度上,羌族青少年明显低于彝族青少年(P〈0.05);在负性情感上,彝族青少年的消极体验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01).友谊、学校、学业和自由满意度在年级之间和学习成绩优、良、中、差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环境满意度在青少年母亲职业上有主效应,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在性别、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和从事职业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从交互作用看,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性别与年级、性别与学习成绩、年级与学习成绩之间和青少年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亲职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明显,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之间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怀化汉族586人的ABO血型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是:血型分布特点是O>A>B>AB,基因频率r=0.6125,P=0.2046,q=0.1829.经x2检验,各血型的观察值与期望值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