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节选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闺塾》。读这个剧本中的私塾教师陈最良,我们可以从中生发出许多的感触。虽然时代完全不同,教授的学业也有很大区别,但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些本质特征却依然有相通之处。因而研讨一下陈最良作为教师的形象,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首先,陈最良作为官宦人家雇佣的家庭教师,他是尽职尽责的。他敢于批评学生不合规矩的行为。陈  相似文献   

2.
《闺塾》是高语四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闺塾》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重头戏。戏中描写的是小姐杜丽娘与丫鬟春香在闺塾中听老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显然,陈最良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堂一片混乱,老师教不得法,学生学无所得。仔细分析这出戏,可以从中找出对我们课堂教学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在《闺塾》这出戏中,汤显祖以其生花之妙笔,塑造了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率直、敢于反抗的春香,稳重而不乏对自由渴望的杜丽娘,迂腐气十足的陈最良。作者在嘲弄陈最良的同时,又饱含着同情,因为在作者眼里“陈最良也不是什么‘坏人’,但他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失败者,也只是拿社会教导他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为此,作者在这出戏中,写尽了陈最良的尴尬:一、讲述内容被约定的尴尬陈最良“自幼习儒”,考白了头发,还只是一个秀才,穷酸潦倒,甚至落到绝粮的境地,被人戏称为“陈绝粮”,最后只好“儒变医”,其人生本已尴尬穷困至极。被…  相似文献   

4.
一.设计意图 由于《闺塾》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前两篇戏剧的基础上,学生对戏剧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就未再设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简要了解作者及《牡丹亭》剧情;个性化阅读,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形象;讨论分析杜丽娘与陈最良冲突的实质;初步理解《牡丹亭》的主旨。  相似文献   

5.
《闺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剧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第七出戏,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围绕着教与学的矛盾展开剧情。《牡丹亭》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剧作,汤显祖本人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厚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相似文献   

6.
一、三个形象   杜丽娘--小姐   春香--丫头   陈最良--塾师   二、三种性格   杜丽娘是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其性格比较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并不一致:知挡达理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厌烦陈旧的教育模式,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抵制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  相似文献   

7.
《闺塾》又名〈春香闹学》,是编人中学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戏剧名段。它出自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第七出,写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了杜丽娘以后嫁人,能够知书达理,“谈吐相称”,给父母脸上“增添光辉”。所以延请了饱学儒士,六十岁的陈最良给杜丽娘上课。  相似文献   

8.
主仆相配、以仆衬主,是古典戏曲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手法虽然缘于真实的生活,但经过作家的潜心创造,在戏曲中常能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闺塾师》运用社会性别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五四”史观指导下的脸谱化的旧中国受害女性理论和“压迫——解放”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旧有模式,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们的生活,不仅丰富了关于17世纪江南女性与文化的研究,更为今人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提供了新观念、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一方面是因为其含蓄隽永的曲词,文采斐然,美不胜收;更重要的是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渲染了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正是这种不顾一切冲破"礼"的阻碍热烈追求婚姻自主的精神,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牡丹亭>中,作者让火热的人性战胜了冰冷的天理("人性"在这里集中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即作品中所谓"至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禁锢人们精神的封建礼教.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也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情与理的冲突便构成了贯穿全局的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11.
《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着一项职业,最后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本文对牧羊人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最后得出结论:"牧羊人不仅是个平凡的人,也是个伟大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只要拥有宝贵的品质,就能造就伟大的奇迹,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需要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运用矛盾分析策略解读《军神》一课:提炼矛盾,于细节处感知“剧痛”;比较矛盾,在感知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和内心变化,在明晰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中领悟“镇定”;还原矛盾,在品读“配角”和“主角”的失衡、“有声”和“无声”的失衡中把握“形象”。  相似文献   

13.
刘军 《语文学习》2020,(3):51-53
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在小说人物序列当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个体人物,他们一般着墨较多,性格鲜明,集中传达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生活的认知;而容易忽略的是群体人物,他们往往大笔点染,面容模糊,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也是小说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的别样风景,值得驻足观赏,细细品味。被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变色龙》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同时它也是研究者探讨其作者孙犁先生"诗性"小说作品特色的经典文本。而对《芦花荡》的那个主人公,那个无名无姓的"老头子"形象的把握则是我们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一、一位普通的老者《芦花荡》的主人公老头子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形象。说其普通我们有以下的理由:首先,"老头子"是一位没有姓名的抗日民众。他虽然参加反抗日寇侵略的斗争,虽然在反抗日寇的斗争中做  相似文献   

15.
不知何时,颠覆文本成为"潮流",否定经典成为"时尚"。好像一时之间,我们教学的许多课文,成了"蒙蔽"学生的渊薮。就以这篇曾经激励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来说吧,竟被抨击得千疮百孔,被质疑得满目疮痍。有人这样抨击:"《狼牙山五壮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篇造作的文字。它有戏说的成分,如文章为了表达人物形象,总是先突出班长马宝玉,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把班长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