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就不禁想起我读中学时发生的一件事。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文化还处于禁闭状态,文革前的文学作品在那时几乎是一律为禁书。那一年,我的同桌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些“书籍”.偷偷地在学校,有时甚至是在课堂上阅读,但都是非常小心的,我也因此有机会读上那些“禁书”。那些书籍当时一律是没有封面的,等到书籍解禁时,我才知道我已早于我的同龄人读过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从《我为歌狂》《狼的诱惑》到《草样年华》《那小子真帅》,让人眼花缭乱。多翻几本看看就会发现,那些煽情的文字、雷同的情节,将文学作品应有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冲刷殆尽。男主人公一色的帅、酷,女主人公一色的“可爱”,他们千篇一律叛逆、狂妄、造作与惟我独尊。“颓废文学”在当今学生的阅读中颇有市场,是不争的事实。“颓废派”典型代表是安妮宝贝。代表作品有《八月未央》《蔷薇岛屿》《告别薇安》《彼岸花》等。“颓废”秘笈——告别、幻想、死亡,苍白、空虚、情伤,不伦、绝望、流浪。进入中学后,越来越多的同学迷…  相似文献   

3.
教研与教学     
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级的名校 ,就必须是一所研究型的学校。许多中学也提出“教研兴校”的办学口号 ,可见教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多么的大。那么 ,教研对教学有哪些积极影响呢 ?笔者以为 :一、可以促使教学者读更多的书籍。针对一个命题 ,要想作出令人信服的深刻论证 ,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 ,阅读大量的书籍。凭我个人的亲身感受 ,写文章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我写《学生主体说》一文 ,就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的《家教漫谈》、《班主任工作漫谈》及其它有关教学方法的文章 ,还阅读了冯梦龙老师的许多文章 ,也阅读了前…  相似文献   

4.
<正>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好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就像高尚的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之交谈,能让我们收获满满。从小到大,我阅读了很多经典书籍。生动的词语、优美的句子、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些经典就像花香一样沁人,带给我美好感受,帮助我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我成长。  相似文献   

5.
好的读物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就是那些能够唤起你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的读物,那些使你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读物。好书在哪里?因为中小学教师阅读面有限,所以鉴赏力就受到局限,博览群书的专家的意见就可供参考。我建议中小学教师少读以至于不读国内那些假冒伪劣的学者“著”的大部头的所谓“著作”,因为它们没有灵魂,  相似文献   

6.
“把每一个孩子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薛瑞萍老师日日捧读,沉浸书海,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开始,薛老师引领着孩子们,与书籍亲密接触,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那些共读的点滴在薛老师的记录下,带给我的是震撼、是启迪、是反思、是行动。在学习中起步,在实践中摸索,想方设法激发阅读兴趣,和孩子们一起踏上阅读的幸福之旅。  相似文献   

7.
听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而“网上阅读”却又红火起来。老实说,那些数据我也没有怎么弄明白——它们似乎是无法弄明白的。只知道大概意思是:读纸质书籍的人少了,而到网上看东西的人多起来。如果我上面的理解没错的话,那么我认为,这种下降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听我父母说,当年他们像我这么大时,全国人民人手一册“红宝书”(它当然是纸质书籍),要是按照如今的“统计口径”,恐怕“阅读率”要远远高于今天吧?至于我老爸本人,那时却正在“雪夜关门读禁书”,偷偷摸摸读那些“封资修”的玩意儿,从《西厢记》到《红与黑》,从《第三帝国的兴亡…  相似文献   

8.
曾经,因自己“固执”地选择了中师而受到一位老同学的挖苦:看你,成绩好顶个鬼用!还不是小中专一个,毕业后你这“金凤凰”还得回到“鸡窝窝”来!实话说,我是心甘情愿为乡村教育献出自己的一生的,但我却怎么也忍受不了别人的鄙视,我下了决心,一定要自学考大学!中师一年级,我就开始报了中文专科,先考《文学概论》和《现代文选》,因我平常喜欢阅读文学书籍,并且担任了校文学社社长,对文学有独钟之情,  相似文献   

9.
王雨 《中文自修》2022,(7):52-53
<正>在建平中学,“读写结合”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吸引我的。从初中开始,我就对日本文学有了深厚的兴趣,而“读写结合”中不同的模块学习、每月一书等环节都使我能够继续保持和发展这一兴趣。在高一,我们展开了自然情怀模块学习。在这一模块中没有设置固定的必读书目,我们能够自主选择书目阅读,  相似文献   

10.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11.
经典存在     
最近的星空似乎格外灿烂,让阿力总是轻易地便在那遥远的星光中陷入到对那些文学大师的追忆之中,而感慨过后,又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他们介绍给你们——我亲爱的读者,每当想到你们在“经典存在”中凝眉阅读的时候,阿力便觉得你们都是如此的可爱,而你们是否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原名《A History of Reading》,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对私人阅读有一段描述:“我也习惯在床上阅读。在我度过童年夜晚的许多床中、在过路车辆的灯光阴森恐怖地扫越过天花板的奇怪旅馆房间里、在那些味道与声音对我而言很陌生的屋宅中、在夏季平房小住宅中—海风带来咸温黏味,或者山中空气如此干燥,我甚至要在身旁放一个装有油加利树水的蒸气盆,以帮助呼吸—床和书的结合让我有一种夜夜都可以回去的家的感觉,在任何天空之下。没有人会大声吆喝,要我做这做那;我的身体一无所需,在这些纸页之下一动也不动。所发生的事是发生在书本上,而我是故事的叙事者。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看到最后几页,放下书,好让故事的结局到明天才发生,然后,带着实际上已让时间停止的感觉深入我的枕头中。我不记得有比这更大、更广的喜悦。”一个人的阅读史,竟如此纯粹而温暖。在因阅读而接受的进程中,其时的阅读语境以及目下的重新认知都鲜活地呈现。对文革文学文本的阅读与接受无疑正是此类。基于此,本刊愿意在20世纪文学视野下开辟这样一个子栏目,为那些深沉的阅读和接受体验的学人提供话语空间。感性和理性的阅读,都在我们的欢迎之列。我们依然相信:“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3.
阅读     
<正>我以阅读揽一袖清风,润世间万物。——题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话诠释了阅读的重要性。书籍不仅仅是汲取知识的宝库,更是人们慰藉心灵的良药。阅读,带来生动有趣的故事;阅读,让人摆脱平庸;阅读,治愈世间所有受伤的灵魂。让我们捧一本书,尽情阅读吧!阅读,让我懂得了友谊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陈江 《江西教育》2016,(5):88-89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美访英等多次外出访问的演讲中晒出了他涉猎古今、博览中西的书单,习总此举无疑发出了“重视阅读,开启全民阅读”的强烈信号。李克强总理也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如今全民阅读已成共识,形成了席卷全国的  相似文献   

15.
经验告诉我,在文学领域谈论“大师”是件危险的事儿,“大师”是文学界的一只火药桶,碰一点火星子就爆炸.工艺美术大师、魔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汽车技能大师……此类“大师”尽可以封号,但“文学大师”“语言大师”这类与文学搭钩的“大师”不能随便封号——要不有人会跟你急——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写作者和读者在乎,说明了在人们心中“文学大师”这顶桂冠象征着文学至高无上的尊严,同时也说明了文学的模糊性和丰富性让共识成为奢侈.所以,“文学大师” 这顶桂冠只配极少数人佩戴,那些众望所归的、那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那些征服了无数读者的作家才拥有这份幸运.  相似文献   

16.
在郁达夫的全部小说创作中,《沉沦》应该说是最具涵盖意义的一篇。《沉沦》表现了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主题与主导情绪,并且包容了几乎所有其以后作品的内涵。并且,它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中较具中心意义的杰出代表,作为这种代表,它显示出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间的深刻联系。不可否认,不同的阅读方式带来不同的阅读效果。对于一部由于以文字为其基本元素从而具有无限的“召唤结构”与“意义空白”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因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而且,最本质的,因为个人的心灵结构与文化素养及世界观的不同而得出许多各具理由的阐释(在“接受美学”、“叙事学”那里,对作品的任何个人阅读意义上的阐释都已成为合理至少是以允许存在的。对作品的理解重要的已不是作者写的是什么而是“我”所看到的是什么)。本文将要试图着手的正是基于此种阅读理论上的对《沉沦》的一种阐释性阅读.为了这种阅读,我想先明确一些有关《沉沦》的背景(历史的,个人的)以及由此而来的《沉沦》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我们至少可以假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改变人生 1.书山有路勤为径——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我从小就爱看书,阅读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也为以后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1982年初中毕业,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省重点中学——诸暨中学,那里汇集了众多人品高、学识广、业务强的老师。他们的谆谆教诲,不仅让我学会了学习,更让我学会了做人。我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书籍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籍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书籍使我们几个爱读书的姑娘走到一起,互相切蹉,不断提高。1985年,我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原名《A History of Reading》,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对私人阅读有一段描述:"我也习惯在床上阅读。在我度过童年夜晚的许多床中、在过路车辆的灯光阴森恐怖地扫越过天花板的奇怪旅馆房间里、在那些味道与声音对我而言很陌生的屋宅中、在夏季平房小住宅中——海风带来咸湿黏味,或者山中空气如此干燥,我甚至要在身旁放一个装有油加利树水的蒸气盆,以帮助呼吸——床和书的结合让我有一种夜夜都可以回去的家的感觉,在任何天空之下。没有人会大声吆喝,要我做这做那;我的身体一无所需,在这些纸页之下一动也不动。所发生的事是发生在书本上,而我是故事的叙事者。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看到最后几页,放下书,好让故事的结局到明天才发生,然后,带着实际上已让时间停止的感觉沉入我的枕头中。我不记得有比这更大、更广的喜悦。"一个人的阅读史,竟如此纯粹而温暖。在因阅读而接受的进程中,其时的阅读语境以及目下的重新认知都鲜活地呈现。对文革文学文本的阅读与接受无疑正是此类。基于此,本刊愿意在20世纪文学视野下开辟这样一个子栏目,为那些深沉的阅读和接受体验的学人提供话语空间。感性的和理性的阅读,都在我们的欢迎之列。我们依然相信:"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确引导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今年暑假,湖北省丹江口市教育局组织工作人员,对该市城区中学的近两百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外读些什么书?书是谁推荐的?购书钱从哪里来?结果表明,中学生最常读的书籍是文学和历史类书籍,阅读中重视“名牌”和“精品”,整体倾向比较健康。不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数量有待增强。徐媛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她从小喜欢阅读,凡是“目所能及”的书,她都千方百计地纳入阅读计划,尤其喜欢文学类作品。不过,自从升入初三,她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读书了。因为学校禁…  相似文献   

20.
《下一代》2005,(Z1)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