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景颇族"目瑙纵歌"节日文化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通过对"目瑙纵歌"研究著作、论文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从历史状况、社会功能、文化价值、宗教节日、旅游品牌、文学艺术的跨学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心理学、体育建设等几个方面分专题进行了简要评述,以展示对"目瑙纵歌"研究的新进展,推陈出新促进景颇族文化研究深入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人民一年一度举行的传统而盛大的民族文化仪式,通过对象征符号体系的细致分类,从而对仪式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结构理论对其仪式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涵化是文化变迁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对景颇族人民来说,直至解放前,其社会仍具有鲜明的农村公社特征,因而,急剧推进的现代化对景颇族传统民族文化涵化是十分典型的.以景颇族重要的文化节日“目瑙纵歌”为视点,对现代化的涵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传统文化的适应与变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今天生活在苏拉宫村的满族人200余人,他们原是清朝时期从东北派驻新疆的满族官兵的后裔。由于政治的需要,他们迁徙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并与东北满族在地理上形成了较大的隔离。经过二百余年的居住、繁衍,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发生了诸多变化,但他们却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满族族群认同意识。论文结合相关的节日展演,试对满族族群认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迎故事"作为南桥村代表性文化,是该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在长期且反复的仪式展演过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为某种形式的村落记忆,表达出南桥民众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认同观念,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标志性文化,在村落内外社会之间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从整体上来说,这一习俗的产生与发展又是与南桥村所处的整个村落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客家古邑"河源所属漳溪畲族乡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日都要举办"蓝大将军节",该活动已成为畲客文化认同的载体。"蓝大将军节"在当下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一方面,年轻一代在此活动中的缺席隐藏着传承危机;另一方面,蓝村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亟需通过文化自觉来恢复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需进一步充实完善畲族文化展馆建设,使之成为传承的载体;在畲族小学开展乡土教育、适当嵌入本地畲族文化内容,实现对下一代的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联络外出发展的乡贤,争取他们对家乡的支持以实现蓝村畲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一些民族地区民族特征淡薄的状况,第一次提出了“亚民族地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解决一些学术和现实问题有重大的意义。以重庆“亚民族地区”为例,探讨其经济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民族旅游资源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以下思路:加强“亚民族教育”研究、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形式多样化、处理好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加强“亚民族地区”特殊民族教育立法等。  相似文献   

8.
还愿是为答谢神祇的佑护,偿还对神祇的许愿而进行的民俗活动。仪式乃民间信仰和礼俗下的文化体现,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标记。功能性的用乐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始终。要理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与当下的面貌和传承,除了运用历史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外,还要从音乐的功能性方面加以考察和认知。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瑶族是一个不断迁移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然而,这个民族却依靠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度戒",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没有因为不断迁居而解体,反而保持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维系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云南蓝靛瑶"度戒"仪式入手,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能够揭示出仪式与少数民族集体记忆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还存在基地经费来源渠道狭窄、建设管理机制陈旧、设施使用率和效益低下等问题,不断探索基地建设用地"企业化"租赁、建设经费"企业化"投资、教学设施"企业化"管理等"企业化"运作模式,有利于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融入绘画艺术一直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课题,在壁画、国画、版画、油画创作等方面都有体现。本文以课程“版画中的节日”的教学为例,继续探索以木刻版画的绘画形式在绘画艺术中讲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故事,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达到了良好效果,既让版画教学焕发出新的魅力,又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宗教节日"昂玛突"是村寨整体的象征。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长街宴"享誉中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哈播村的"昂玛突",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已五年多,对具有民族特色的"长街宴"进行了大力宣传。据田野调查后,有一点非常令人惊讶的是,在如今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行如火如荼的开发过程中,哈播村的"昂玛突"举行依然只能遵从该村祭祀人员,当地政府根本不能决定其中"长街宴"召开的日期来吸引国内外游客。"昂玛突"首先是村寨整体的象征,然后才是旅游项目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发展基础的民俗旅游,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形式。本文在说明纳顿节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征用意义后,就旅游者的需求层次以及纳顿节如何吸引游客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旅游业成为绿色朝阳产业的典型代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塑造来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探讨文化展演对桂林阳朔县旅游形象的影响,通过对文本资料的编码分析得出文化展演诱导下的推动性行为、生产性行为、调节性行为、营销性行为和保护性行为等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主要维度。因此,推动文化展演对阳朔县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塑造,有利于提高阳朔县旅游市场竞争力,实现旅游高质量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调毪”是河池市金城江区壮族师公头戴面具从事的民间祭祀仪式,是金城江壮族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作为金城江壮族人民精神追求和文化心态的表征,“国调毪”仪式以壮族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为核心,围绕着“请神—酬神—送神”三个部分展开,通过仪式活动表达人们对生活稳定的美好祈愿与期待。该仪式具有增强区域群体内部稳定性和巩固公共关系的社会功能,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必然解构该环境下建构的文化意义空间,而与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相适应的文化意义空间则通过文化制度重新建构起来。原始性史诗"梅葛"的神圣的展演空间在遭遇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撞击时发生了内卷和断层,而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世俗空间则建构起来并呈持续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8.
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5321"运作模式是一种以"三个层面"的组织机构为基本框架,以"五个结点"的系、校、企合作办公室为联络纽带,以"两个主体"的育人模式为办学理念,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目标,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对"5321"运作模式的结构模型、构建策略及实施成效等问题进行了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民间信仰中,"仙婆"作为巫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我国汉族乡村民间,广泛而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平南官成"仙婆"法事的主要仪式有"仙婆""问米"仪式、"仙婆"庙会祈愿还愿仪式、"仙婆"送鬼招魂仪式。"仙婆"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巫文化,加深了当地人对善恶观念的认识和对祖先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传统汉字教学为随文识字,以记住字音、字形为主。但汉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以介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文将以"術"字为例,揭示其发展演变过程,谈谈汉字本义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对汉字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