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震说:“古故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平章句,以求适于至道.刘歆班同论《尚书》古文经曰‘古文应读尔雅,解古今语而可知.’”①可知《尔雅》一书,所以疏通故训,通古今的语言,在我冈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为一部极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其后如《小尔雅》、《广雅》以下七八种“雅类”的书,都滥觞于此.《尔雅》作者,过去计有三说:一是郑玄谓为孔子门人所作;二是张揖谓创自周公,曾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三是欧阳修《诗木义》说;“《尔雅》非圣人之书,乃是秦汉之间学者所为.”我以为欧公所言,最有卓识.晚近学者,多主此说.先师吴兴钱君“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谈到《尔雅》时说:“此书当是秦汉时人编的一部《名物杂记》.清《四库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此论最确.”②杨遇夫(树达)师说;“……汉武帝以前,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云周公孔子所为者,皆依托之词.若然,《尔雅》之作,当在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2.
《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灵谓巫.姱,好貌.言己思得贤好之巫,使与日神相保乐也.”洪补已知其注“灵保”之误,说:“古人云:诏灵保,召方相.说者曰:灵保,神巫也.”灵字从巫,在《楚辞》里多指神或扮神之巫.《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古代神多有光.“皇剡剡”即状其光.《云中君》也说:“灵皇皇兮既降.”(皇读如辉煌之煌)所以《湘君》的“横大江扬灵”也是说神光飞扬,没有必要改读为“扬舲”.这样看来,《九歌》诸“灵”多指灵光显赫之神.但神往往要由巫来扮演,“身则巫而心则神”,神巫混一,灵保不分.《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注:“灵,巫也.楚子名巫为灵子.”春秋屈巫字子灵.《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灵(原小篆从玉),巫也,以玉事神.灵,或从巫.”《易林·小畜之渐》:“学灵三年,仁圣且神明,见善祥吉喜福庆.”王国维先生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诸家俱言《楚辞》灵保即《诗》之神保.《小雅·楚茨》:“神保是飨.”“神保是格.”“神保聿归.”朱熹《诗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克鼎铭》有“圣保”.王国维先生《克鼎铭考释》曰“圣保犹《诗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4.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5.
释“耑”     
《说文·耑部》:“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多官切,”寻《说文》本义,经传全无。段玉裁说:“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 今按:考江淮南区方言,称植物刚刚生长出来的幼芽为“耑子”,如“草耑子、花耑子、芦苇耑子”之类。江苏东省台市人音“耑”为[tuo~(-1)],正合“多官”之切音。可知《说文》“耑”字的古音古义仍完整地保存在江淮南区方言中。 《古陶文录》中战国陶文“耑”写作秦篆作,皆上题下根,物初生之象。可见,“耑”之本义与“耑”之初形密合无间。  相似文献   

6.
书跋二十六篇张舜徽跋《六书故》戴侗,字仲达,永嘉人,乃宋元之际名儒。精于字学,惟不拘泥于许氏《说文》一家之义,敢于创新,自抒己见。此书三十三卷,分为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共九大类,一破许书五百四十部之分类法。解说文字,有引申许...  相似文献   

7.
古殳考究--兼及《说文》中心词隐含机制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学者研究古殳,由于背离了《周礼》与《说文》释殳,于所据失察,且讹传不己,导致一直“没有发现”古殳是什么式样的兵器,也影响到对甲骨文、金文之“殳”至今“其义不明”。我们则从《周礼》、《说文》出发,详加考究,结果发现“殳”乃是“椎”(捶)的古字,而甲、金文之“殳”正是其初文,终于解开了古殳何形之谜。  相似文献   

8.
浅说“儒”     
儒家何以以“儒”为称 ,需从字源上探究这“儒”字的含义。《说文》“柔也 ,术士之称”的说法 ,历为学者所宗。其所以谓为柔 ,是由于把其主构“需”与“”相混。这种混淆由来已久。实则两字各有其本义。“需”训须 ,“”训柔。而“儒”取“需”义 ,即迟滞、流连、等待。《说文》“术士之称”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而所谓“术”,乃指道术。“术士”乃从事探求大道的人 ,即学者。儒家是探求大道的学者一派。“儒”作为学者之义至战国始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说文》部首与字原的关系是文字学上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其一,把《说文》部首看作字原,认为“五百四十部,本于仓颉。……其中八千八百一十又三文,皆从是焉出,则偏旁者(按,指部首),字之原也。”其二,认为《说文》部首“根本不是字原,也不能在那里去找初文”。这两种意见都涉及到对《说文》部首的性质、汉字的发生发展及其性质、旧的字原学的评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周处》中的“处”字,是多音字。由于课本没有给它注音,所以有人把它读成“处所”的处(chù),这是不正确的。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的名著《春秋名字解诂》一书,专门研究和阐述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他说:“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则知其名。’盖名之与  相似文献   

11.
“其”字在上古时期,含义颇多,用法较广.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代词,也可以用作副词、连词或助词.另外,还能作为词素,构成新词.因此,它的含义不易为人们所理解,用法也难于掌握.所以曾有人怀疑过它的词性不稳定,类别难归属.关于“其”字的用法,前人和现代的语法学者都有过不少论述,本文不打算作全面的探讨,只就其中较有争论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能否充当主语的问题在现代出版的不少语法著作里,一般都认为,古代汉语作为代词的“其”字,只能充当领格定语,不能作为主语.这好象已是公认的定论.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说到:“‘其’字专作表领属的加语用”,“就句子里的功能说,‘之’和‘其’各有限制,这两个词没有一个能作句的主语”.又如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汉语史论文集》,刘景农的  相似文献   

12.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先生《屈原否定论系谱》一文,援引我国廖季平、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人怀疑、否定屈原其人其作的论点,铺叙成文,公诸于世.该文把何天行《楚辞新考》(《楚辞作于汉代考》)当作“否定论”一根重要支柱.认为这本书“较之廖季平和胡适的‘否定论’则周密得多,系统得多”,具有“特色”,“兴味最深”.其实,何天行的“否定论”自1937年发表单篇论文至1948年出版单行本的上十年间,在国内学术界影响是不大的,人们并不以之为然;他否定屈原,认为《离骚》的作者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论点,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早已被人们遗忘.现在,既然稻畑耕一郎先生重新把它提出来,又给以高度评价,看来,旧事重提,把何天行的论断进行一番研究和考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说文》部:器,皿也,象器之口,大所以守之。对此说解,近现代学者多不以为然。王筠《说文释例》云:“即其从犬亦不可解,古义失传,许君亦望文为说而已。”于《香草校书》云:“器苟盛物,犬方盗食,又焉能守?”于是有多种新的解释,《香草校书》以为所从“犬”代表利组,于氏《说文职墨》又以为“犬”篆象尊形而非“犬”字;又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引强运开说,以为‘哈文器字似皆从,、器古音皆在十五部,疑从得声也”;《尔雅·释器》释文引《说文》作:从犬从声也”,沈涛《说文古本考》因谓“盖古本作从犬所以守之,器声”,…  相似文献   

15.
论黄侃先生《说文》学研究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柢”说阐述《说文》之价值,以声音推求《说文》之本字,以“笔势”、“笔意”说研究《说文》中字之本义,以“孳乳”、“变易”说系联《说文》中之同源词,以《说文》来探寻方言之本字、考证古音,以系统论阐述研究《说文》之方法,构成了黄侃先生在《说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7.
近一百多年来,彝族起源一直是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的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古羌人”说、“古濮人”说,“古滇人”说、“卢人说”、“卢戎人”说、“僚人”说、“元谋猿人”说、“高加索人种”说、“马来亚”人种说等等。其中“古羌人”说是当前学术界影响最大的观点.最近易谋远在《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发表《论彝族之起源》一文认为,彝族的先民是昆明夷,而昆明夷又是中国北方古戎  相似文献   

18.
《说文》心部训为“忧也”之字辨姚炳祺忧愁之忧,含义蕴藉,内容复杂,《说文》心部训为“忧也”或“忧貌”之字有二十六个之多,统言之皆为“忧”,析言之则有别,或曰“微别”。从这些“微别”中可以领略到“忧”义内涵之丰富多采,及其表达方式之多样性和复杂性,亦可...  相似文献   

19.
黄侃(1886 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人,近代著名国学大师.黄侃是章太炎的弟子,而他本人的弟子也多为当世文字、音韵、训诂学界之名家,有“章黄学派”之称,黄侃的名气可以说是很大的.其著作不多,且多为其弟子整理而成,这和他的早逝有关.然而,作为“乾嘉小学的集大成者”和“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研究其治学方法则是很有必要的.而黄侃一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是《说文解字》一书,故本文所述也集中于其治《说文解字》之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释“單”     
《说文·□□部》:“單,人也。从□□,□□亦聲。阙。”前代学者固已疑之矣。小徐《□□传》曰:“许慎阙义,至今未有能知之者也。”清季金石之学畅,漸悟單之所从非□□。王蒃友《释例》云:“案<绎山碑>戰字从單,汉印中單字亦往往如此。博古图从單之字,其形甚多,小篆整齐之,遂从□□,许君随文说之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