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陈明财 《教师》2014,(21):107-108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平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上述能力的培养,只有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得以锻炼和提高。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如何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心智,冲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囿于教者设计的问题,按问题来找答案的俗套,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对作品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才得以锻炼、促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正确指导探究性阅读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切入点,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搭建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实施下,小学语文的自主阅读要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成长经历、知识修养、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产生不同的解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主观上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对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的判断存在差别,多元化的解读让师生对文本有了更大的理解空间,为教学的创造性奠定了基础.比如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对话"和"交流",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强调"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为此,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以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应有尊严.  相似文献   

9.
张淑娟 《甘肃教育》2020,(5):167-167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段话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理解、欣赏、品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深入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呢?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笔者探讨了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习惯,归纳出以下方法。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达到阅读教学的自主高效性已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阅读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自主活动",将"阅读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赋予学生相当的创造性空间,力求使语文教学由教师一人的"滔滔不绝"变为学生们的"各抒己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提高文本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悟"读策略呢?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新课标"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批判应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包括文学作品批评和教材文本批评:有对文本  相似文献   

16.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实施探究,让探究性学习取得真正的效果?笔者在运用"空白"引导学生探究方面作了如下尝试。一、巧用空白,深化理解《语文标准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我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相似文献   

17.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开始,多元理解被老师们纷纷引入阅读教学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效,也出现了不少偏差。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的把握甚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许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才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这就关系到首先要改变教师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苏教版第五册教材《做一片美的叶子》…  相似文献   

19.
探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学会分析、判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探究氛围,创设探究情境,巧妙点拨引导,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教给学生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一、营造探究氛围,激发探究兴趣要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最常见的形式,是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一定的指导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让学生最终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从阅读中找到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一、巧用期待——激发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