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谈到他从中国到美国留学时说:在中国学了推演法,就是学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然后用这些定律解题,从一般到特殊;在美国学习了归纳法,就是从实验总结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杨振宁教授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中美学习物理的方法之  相似文献   

2.
李家杰 《山东教育》2004,(28):60-60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杨振宁说:从中国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部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可是美国学校的老师、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  相似文献   

3.
“相比较起来,在中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安静的孩子就比较多,中国的学生一直比较‘乖’,其好处就是这些孩子学得比较扎实。所以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往往是能够在学习上很快超过同龄的美国学生。但是坏处就是胆子较小,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做研究,不敢挑战权威。”“作为中国的教师要多多地鼓励学生,不要限制他们,特别是对于有自己独特想法的甚至举动奇怪的学生,更需要宽容对待。”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的这些观点深深地触及了我们数学课堂中最为脆弱、最为敏感的地方。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4.
杨振宁预言十六年后中国超过美国“201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大国,国民的收入将超过美国。”杨振宁教授在中国科技大学肾《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的报告时,对千余名师生表达了自己的信念。杨振宁教授认为,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优于欧洲,此...  相似文献   

5.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效果。杨振宁教授认为.在中国学物理的方法是在定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称为演绎法:而在美国学生对物理的了解从现象出发.用实验来得到物理定律.称为归纳法。前者是应试人用的方法.后者是做学问人用的方法。联系我们的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利用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探索精神.创造能力。下面就是我为探索两者结合所进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杨振宁预言十六年后中国超美国“201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大国,国民的收入将超过美国。”杨振宁教授近日在中国科技大学作《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的报告时,对千余名师生表达了自己的信念。杨振宁教授认为,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优于欧洲,...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1996年7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1]:“中国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演绎法,而美国则比较重视归纳法.演泽式教学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归纳式教学法是从特殊到一般,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求异思维的发展.“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归纳式  相似文献   

8.
谈渗透性学习方法马守田一、杨振宁教授提倡渗透性学习方法渗透性学习方法是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所提倡的。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注重按部就班的学法,学生念书比较认真,要大家守规矩,这确实有它的好处。然而,不能把按部...  相似文献   

9.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学生思维活跃,更不善于提出问题。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  相似文献   

10.
<正> 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使用,2003年秋使用的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改动。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高中生物新教材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 编排由“演绎式”向“归纳式”转变不够美国近年的科技、经济继续走在世界前列,并领先其他国家许多,是与其重视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分不开的。杨振宁教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美国比较重视“归纳法”,而中国则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法——“演绎法”。演绎式教学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归纳式”教学法遵从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  相似文献   

11.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李政道教授合作在1956年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项发现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从发现到获奖时间最短的一次.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方面建树颇多,宇称不守恒理论只是其中之一,他的另一项杰作是杨一米尔斯场理论.对于这一理论业外人士可能知道不多,  相似文献   

12.
到底听谁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文汇》2007,(2):13-14
不久前,在“如何看待大陆的大学教育”这一问题上,杨振宁表示,从本科教育和社会贡献这两方面而言。即便是中国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对国家贡献比美国大。20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很大的功劳来自高校,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才都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而美国哈佛大学的乓成桐教授却毫不客气地指出,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薛涌则预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以后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更加深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李曦妍 《师道》2004,(9):44-45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不少专家学指出,如果拿中美学生进行比较,则中国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明显占优势,而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远远强于中国学生。杨振宁初到美国,由于动手能力较差,做实验时深感力不从心,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转向研究理论物理。由此,他深感国内教育对学生手、脑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陈晗 《山东教育》2003,(32):36-36,38
物理课堂教学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来,真正地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生学会“质疑”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讲过,现在从国内出去的大学生、研究生到美国各个大学考试都考得很好,就是因为他们从中学开始,就认真做习题,好好听…  相似文献   

16.
郭永 《成才之路》2011,(29):15-15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美教育之后曾说:“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应付考试。”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是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封闭式、保守性的教学模式,教育者“躲进小楼成一统,  相似文献   

17.
中外高等教育之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汇报》曾用一个很大的标题,刊登了一篇文章:《清华、哈佛学生水平哪个高?》文章第一句话是“杨振宁:清华平均水准高”,下面一句是“杨福家:哈佛创造能力强”。人家问我:“你怎么和杨振宁辩论起来了?”杨振宁是我很尊敬的一位教授,他长期生活在美国。而我虽然最近到国外去的次数比较多,但一直生活在国内。我感到我们两个人都有中国传统的美德,大家都比较谦虚。所以,他就把中国学生讲得好一点,我就讲美国学生好的一些方面。我很推崇丹麦科学家玻尔的互补原理,玻尔讲要了解一枚分币,你必须看它的两面才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  相似文献   

18.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世界为之振憾!中国出生的两位华裔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同膺此大奖,其中一位就是在物理学界多次掀起“巨浪”的杨振宁教授.这是华人第一次登上科学的最高殿堂.一、杨振宁生平简介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校、所的讲师、研究员、教授.1958年至1979年间先后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英国等六所院校的物理学博士.历任美国科…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杨振宁博士从物理教学角度,对中国和美国传统教学方法,作过深刻的比较和分析。他指出:“美国学物理的方法和中国学物理的方法不一样。中国学物理的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对物理的了解是从现象出发,倒过来的。物理定理是从现象归纳出来的,是归纳法。演绎法是学  相似文献   

20.
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美籍华人杨振宁的名字都是很响亮的。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攻读数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都之一。聪颖的天赋,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杨振宁从小就很有“异禀”。他不但书念得好,而且兴趣广泛,还在读中学时,他就对父亲说过:“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的研究领域,为现代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