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转型与民族心理变异黄曙光站在20世纪最后一级台阶,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每一个中国人是否都感到了肩上沉重的历史使命?这既是百年之交的小世纪,也是千年之交的大世纪。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小心翼翼地追索,艰苦卓绝地奋斗,留下了一幕幕悲壮,书写了一篇篇...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怎样编写《中国文物鉴赏辞典》的高大伦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在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宣传普及的出版物上,出版界似乎偏爱上了"鉴赏辞典"、"古书今译"、"历史连环画"这三类书,图书市场上的广大读者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在这个潮流影响下,我们就动了编写《中国...  相似文献   

3.
2l世纪的中国人,面对的是顺之昌、逆之困的全球化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现化化事业进入了关键时刻。在这个年代,决定公民和国家发展成败利钝的最重要条件是公民一举一动无不受其制约的制度环境;但公民的心智状态对自己乃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文化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研究中国文化与研究中国历史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经历了两个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文学到近代史学,从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70年代以后又有了新的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的这个发展变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发展变化。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面对21世纪的即将到来,我认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第一.着力开掘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  相似文献   

5.
杨义 《东方文化》2000,(3):11-16
20世纪中国学研究。基本上实现了学术形态由古典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这是由于借鉴了欧美、日本的近代学科体制和“实证思辩”方法的结果。面对新世纪的中国学学术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①全面深入地总结20世纪学经验;②气魄宏大地拓展21世纪学术空间;③创立具有大国风范和充分现代意识的中国学学术体系。三相辅相成.在基础、主体和核心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自画自说     
杨惠东 《世界文化》2011,(11):I0001-I0004
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中国知识分子由此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化》2011,(11):58-61
自画自说杨惠东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  相似文献   

8.
<正>晚清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震撼了古老的封建帝国,从闭关锁国被迫对外开放,从农耕文明被迫面对工业文明。面对西方的挑战,开始有先行者将眼光看向了西方那些遥远的国度,开始用审视的眼光看向西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奔赴西方试图探索富国强兵之道。继岳麓书社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收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考察西方的著作之后,本刊特设立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以纪念这些早期走向世界、苦苦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不遗余力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中击及其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智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此历史环境中,西方绘画也顺利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艺术;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世纪。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说书——世界口头艺术的瑰宝从宋朝(960—1279)起,就有历史资料证明职业化讲故事,即明朝以后的所谓“说书”在中国不仅存在,而且广受欢迎。在城市化的日益发展中,说书人已成为市场和集市的固定角色。这种艺术经过发展延续至今,仍然基本保留着口头传承的形式。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地方上有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说书活动。问题是,面对现代媒体和现代生活方式,这门艺术能否流传到第二个千年?21世纪伊始,出生且成长于上个世纪早期的说书艺人均已步入暮年。但他们中许多人作为这门传统艺术的大师,仍然相当活跃。20世纪的战争和革命,曾让说书人的生活条件大起大落。而近年,他们又需要面对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工作、休闲、娱乐方式和从前显然不同,人们的习惯和观念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革。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知道,在现代化媒体技术来临之际,说书人的口头艺术能否继续支撑下去。我们认为,现在该是国际社会负起责来,保护这种独特的口头艺术的时候了。新的媒体技术是对于说唱艺术的一种威胁,也应是保护这些现存艺术的一种绝佳手段。扬州评话——令人自豪的一种地方说书传统从整个中国来看,口头说书的历史可以从文献中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从地方上看,那些迄今仍然活...  相似文献   

11.
殷国明 《东方文化》2002,(5):20-23,39
如何从整体上理解20世纪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不仪是对历史的一次认真检索和回顾,更是对我们的文学价值观念和所面对的理论现状的一次重新理解和认识.如果历史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姑娘的话,那么这种“打扮”也必然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某种设想和期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括介绍了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首次提出了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五个时段的特征,并指出目前学界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经学也就丧失殆尽的陈见,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文章认为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成就与局限,无疑为21世纪的中国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同时,文章对21世纪的中国经学研究作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再过5年,中国经济就要踏入21世纪的门槛。中国经济在21世纪会不会有奇迹?这是12亿中国人和一切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外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盼望中国在未来的世纪里重新成为世界的最强国,希望中国能尽早迎来民殷国富、傲视列强的日子。但中国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已经临近末尾,就像各个领域都在进行世纪性回顾一样,中国艺术也应该认真总结一下自己的百年命运,以便开启下个世纪。在中国,20世纪一开始就遇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被发现这样一个大事件(发现于1900年5月25日),使这一中国艺术宝库名扬世界。这个开头似乎具有某种预示性,20世纪成了中国艺术大发现的一个世纪。中国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基本上都在20世纪;这些遗址中所保存的艺术作品向全世界的系统传播,中国艺术以一种比较完整的形象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艺术并肩而立,也都是这个世纪的事情。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大量的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都值得一书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里,中国历史经历了林林总总的变化,对社会和人心都有巨大冲击。回顾历史,我们有很多启示,同样也有很多感慨!佛教是已有25个世纪之久的宗教,它传入中国,也近20个世纪了。但是除了隋唐盛世鼎盛期的佛教之外,  相似文献   

16.
人们发现,街头日益增多了装修气派的大型民营书城或环境优雅、各具特色的小型民营书店,他们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干净雅致的环境赢得读者的青睐。走进店内,读者可随心所欲地翻阅图书。曾几何时,民营书店早已占据中国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随着国家放开图书总发行权和连锁经营权,民营书店将与新华书店上演一场精彩的“对阵”大戏。 春天的气息民营书店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此前,读者以新华书店为主。那时图书品种少,人们买书难,常需跑很多地方才能买到合意的图书。民营书店的出现迅速改观这一状况,现有七八万家民营书店遍布全国城乡,比新…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称2000年为“学理论年”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全球化给人社会科学带来的往往是挑战多于机遇,尤其是对学及其理论,不啻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早在十九世纪,面对当时西方学理论批评界的繁荣局面,曾有学断言那是一个“批评的世纪”,而实际上,如果就流派纷争、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学研究的疆界日益扩大和模糊等现象而言,  相似文献   

18.
徐雁 《东方文化》2003,(6):91-105
“古旧书业”是指从书籍的持有者手中,回收其售出的古书和旧书,并再次将之投向市场向读者销售的一个行业。一般说来,它与新图书出版发行业一起,共同组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的完整的图书市场。  相似文献   

19.
记者:有人说,21世纪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世纪。在这个漫长世纪的开始之初,您认为中国应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孙家正:应该说,关于“21世纪是人类进行全方位交流的崭新世纪”的观点,早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说到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我认为首先应该清楚当今中国的基本态势。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眼中的中国,我会说,我古老的祖国就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若说得再全面些,有三个词最能够概括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改革”。改革和开放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新时期中国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是改革开放才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像少年一样生机勃勃;第二,“发展”。发展早已成为中国建设的一个主题。我这里说的“发展”,除了经济外,还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稳定”。新时期的中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密不可分的。“改革”、“发展”、“稳定”,应该说是当代中国最本质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中国对外方针的根本宗旨,即江泽民主席高度提炼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两句话,就可以完整地概括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形象和中国的内政外交方针。以此为宗旨,...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世界格局,面对中美两国关系,美国的优质展览资源如何进入中国,如何突破财务瓶颈的制约,是两国博物馆界同仁需要以高度智慧面对的问题。相信随着最近的APEC会议带来的新的中美关系,中美博物馆的展览交流将呈现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