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中击及其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智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此历史环境中,西方绘画也顺利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艺术;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世纪。  相似文献   

2.
赵凤玲 《寻根》2012,(2):14-18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一直津津乐道,也就是说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不论是任何外来文化,只要一踏入中国的土壤,就被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力所融化,消失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所接受、认可。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融合中西方的艺术是许多置身中西方化交汇地带或接受过中西方化艺术熏陶的一代华人艺术家的一种自然且自觉的选择。他们对意境深邃的中华传统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敬,而对西方的艺术,尤其重在个性表达的现代艺术,怀有同样敏锐的鉴赏力和深刻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黄飞 《世界文化》2011,(10):31-34
《大地》(英文书名TheGoodEarth)是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代表作,她的作品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大地》的成书不仅在中国国内影响广泛,更在美国国内产生巨大轰动,引起了美国人超乎寻常的关注。这部小说被很多西方学者称为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对西方人认识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5.
成中英教授最近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就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相通的地方做了一次演讲,他认为中西方哲学可以打通、可以整合,也就是可以建立起和谐的哲学。成中英教授试图用中国文化构造一个体系包容住西方文化,然后用西方文化中的管理因素去实际操作中国的日常生活,即是使经济、法律等生活具有可操作性。这在成教授看来就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可操作性和西方文化的操作理性、工具理性的不足,以达成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合。我认为成教授的研究是很深入的,总体上我是接受的,所以,今天想与成中英教授单独在更现实的问题上,也就是从中西哲学和…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世纪以来欧美地区久负盛名的一部中国文学通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在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的新文学史观影响下,充分体现了欧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学术传统和研究模式。尽管受他者视域的影响,这部文学史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但其西方语境下独特的文学思路,以及立足文化视角的文学史编撰理念、探求文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撰述模式、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法等书写特点,体现了域外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接受态度和评价标准,也为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尼日利亚的文化史虽可回溯至2000多年前,但其较为近代的历史却与外来文化交融在一起。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和欧洲的基督教文化,都对尼日利亚这个曾有“黑非洲文化摇篮”美誉的文化形态产生过极大影响。因此,早于外来文化入侵而在本土形成其自身文化征貌的尼日利亚古代三大文明,就成为世人认识和分析具有真正本土特色文化形态的首要途径和必要手段。作为尼日利亚古代三大文化之一,贝宁文化在时间上是最晚产生的一个。因而,它在艺术形态上的技艺水准较之早期艺术则更为细致入微,其审美原则也更易为今人所认同和接受。然而,这一艺术…  相似文献   

8.
蹴鞠在日本     
王晓平 《寻根》2008,(4):84-89
中国古代的“足球”——鞠,一脚踢过了东海,在奈良、平安京的宫廷中飞动。从那时起,日本人对外来文化不断打磨与装饰的功夫,也下在了脚下的圆球上。对于那些热心于保存蹴鞠文化的日本人来说,他们对蹴鞠的热衷和迷恋,恐怕还在今天一般中国人之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塔的民族化张育英在神州大地上,耸立着数千座姿态各异的古塔,这些千古文明的艺术结晶,不仅以它那隽雅挺拔的优美形象,为山川名胜增添了风采神韵,而且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部吸收、融合、改铸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文明史,成为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佛塔起源...  相似文献   

10.
如同史华慈在其文①中说明,中国人对历史的态度具有两个特徵,一是没有一个超越的上帝的观念,一是主张有一种宇宙遍在而且均一不变的规范性秩序之存在。这种秩序即所谓“道”,据信它在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三代’时曾具体实现。虽然,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于实现这种规范秩序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类型的解释,但很明确的一点是,从很具意义的一面上来看,中国史学立场的此一特徵与西方背景中的史学大不相同。如同 Yves Chevrier所主张,因为通过写历史(的方式)而使道得以显见于世②,故这种道与史的紧密关系赋予了史学在…  相似文献   

11.
也许因为苦难深重的农民诉诸武力的抗争不仅体现着人类求生的本能和永恒的正义 ,而且显示着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也许因为农民出身的历史巨人毛泽东正是依靠农民进行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长期以来 ,史学界对农民运动情有所钟 ,褒扬有加 ,农民战争被认为是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一次 ,数十年间 ,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革命高潮”之一。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 ,洪秀全则被冠之以“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成为广大民众心目中的英雄。然而历史事实真的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楼宇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  相似文献   

13.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罗志田中国传统的以夷夏之辨为表征的族类观念①与近代西方的民族观念有一重大区别:西人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早已汗牛充栋,而至今尚无一家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一般较为广泛接受的界定,都强调族内的同及与外族的人我之异,对外基本上为一封闭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龚朝红 《世界文化》2007,(11):44-46
每个民族都有它千年传诵的神话爱情故事。在中国,最著名的有牛郎与织女、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在西方,则有丘比特和普赛克、宙斯与欧罗巴等。这些爱情故事都发生在神与人之间,而它们的结局,它们所折射的对于人性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瞩目,除了《周易》、《孙子兵法》等西方人耳熟能详的古籍经典外,许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的喜爱;对那些善于抓住大众关注热点的西方企业界来说,“中国文化”开始成为不可忽视的商机。1996的7月,位居美国三大电话通讯公司之一的MCI公司决定,于1997年初在全美发行一套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位国演义》人物系列为主题的纪念电话卡,画面设计将访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绘制。找寻中国画家的工作历经数月未果,其后的某一天,一位曾在上海朵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汉唐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位于东西方交通咽喉的长安城成为西方诸国来中国、东南亚各国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和中转站,外来文化大量涌入长安,以古代各民族语言翻译为前提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这里大放异彩,长安城成为东西方闻名的大都市。当时在东方就流行着“大道往长安”的名言,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座神奇的名城。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政府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交往最频繁的是日本、波斯、印度和东罗马等国,往来最多的是使臣、僧侣和商人,他们为了本国的利益不远万里跋涉,带来了奇珍异宝,带来了离奇古…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中华文化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上,过往学者多是著重研究西方传教士或基督教中人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课题。一般来说,基督教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对中华文化的排拒,西方传教士初期是采取比较消极的、批判性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视之为“异教文化”,甚至认为它是属于“邪教”。第二个时期是对中华文化的接纳与尊重,基督(新)教传教士如狄考文(Calvin Mateer)、理雅各(James Legge)等开始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乐意正面地肯定中华文化、甚至著手钻研、学习及欣赏中华文化。理雅各的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它几种文化相比较,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这种文化不仅具有根深蒂固的、超稳定性的内在结构,而且它对外来文化又有着一种极大的宽容性:这种内在结构以中庸思想为核心,以和谐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审美心理模式表现为对称与偶数、制欲意识、天人合一。而在审美心理上则表现为经验性、稳定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肇始,中国思想界在彻底反叛封建传统思想的同时,必然地要解决具有新世纪意义的中国文化的重构问题,“破”的根本还在于“立”。作为新文化思想的先驱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更偏爱于对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搬运,呈现着一种矫枉过正的偏激态度,“少读——甚至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的中心在于生命,西方文化的中心在于自然,故此,对于家族繁盛和人丁兴旺的兴趣,西方人在文化心理上比中国人弱一些.由于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种两歧式思维的文化传统,所以,政府有关节制生育的各种政策举措和文化努力不会导致不育行为的普遍出现和不育文化的兴盛.中和的思维方式和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人只能接受节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