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教学中知识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客观性受到普遍质疑。伽迭默尔认为,艺术、历史等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诉求,其文本的意义受对意义的理解影响并以之为条件,但我们仍能通过传统所传递给我们的东西而迭到一种客观统一性的意义,从而为知识的客观性提供一种合理的辩护。为了使教学不流于盲目主观化的地步,目前仍应坚持某种意义上的知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们对教科书知识的客观性有种种批评与责难。从正面来看,教科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越是教科书知识越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学校教育的年段越低,教科书知识就越具有普遍性;强调教科书知识的客观性,并不会抹杀知识的主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阎凤桥 《教育学报》2008,4(6):32-43
围绕着知识本身与知识组织形式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命题,采用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知识系统在西方国家的表现形式。知识的历史性,集中地表现为专业化和综合化两种相反且相关的发展趋势。知识组织即大学组织的历史性,集中地表现为“学系——学院”或“研究所——学部”和“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制度化。知识的社会性,集中地表现为知识门类的不同社会属性、学科等级性、知识分布的非均衡性和多元知识观等方面。知识组织即大学组织的社会性,集中地表现为学科组织形式的相对地位、西方大学模式的主导地位、多种大学组织模式以及多元知识观下教师学术行为之差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塑造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决定他们以后的心理发展,目前,有人主张用社会性的概念来代替品德的概念,造成幼儿德育与社会性教育之间的混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6.
7.
论学生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塑造与发展。本文在对一般个体社会性辨析和界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结构是文章的要素之一,《易》对它最早论及。之后,后代学者多有研究,而以梁代刘勰的研究最为全面与确切。但对文章结构的客观性的研究至今较少,宜需深入探讨。文章的结构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写作主体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其客观性主要体现在: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结构要素及其规律性,文章的结构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结构及其规律性在文章中的反映;构成客观事件的结构不同,决定写作主体选用的文体就不同;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文化人"写文章时所用的结构会不同;读者影响结构等。  相似文献   

9.
黄奇中 《培训与研究》2007,24(11):71-74
刑法解释的客观性是一种建立在商谈基础上的合乎情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客观性;我们所追求的刑法解释的客观性其实就是刑法解释目标的客观性,而刑法解释过程本身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主观偏见和刑法文本、刑事案件事实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刑法解释目标的客观性有赖于刑法文本、刑法解释方法、刑法解释程序以及刑事案件事实的客观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中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研究的考察,结合实在论的建构主义观点,论述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然科学知识性质的改变对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某种精神性的实体,但是,人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成为人的,才成为认识的主体的,因此,认识的主体性具有社会性。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然是社会文化意识渗透的产物,是个体在不断地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要使得个体的主体性成为一种真实的品质生长并表现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之中,必然要通过个体亲历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教育的过程乃是一个不断培植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Science & Education - How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NOSK) or nature of science (NOS) and scientific inquiry (SI) are contextualized, or related to each other, significantly impacts both...  相似文献   

14.
婴儿具有社会性遗传素质,这是生成主体的最初内因。在遗传、环境与早期教育的相到作用下,婴儿后期或幼儿早期,开始形成主体人格的雏形。结合早期教育的存在问题和正反面经经验,构建早期教育模式的合理框架,要强调依靠主体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以培养人格素质为重点;在自主、创造活动中进行教育;突出家庭和父母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产生的原因、目标、作用对象等九个方面;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产生的时代背景、关注的范围等五个方面.这两门学科不是简单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而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应充分了解和正确对待这一关系,积极促进双方在今后有更新的发展和飞跃。  相似文献   

17.
刍议社会保障与经济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作为经济运行的“稳压器”,它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述者颇多,但并不全面。通过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认为社会保障理论不能简单的被视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不能用经济学来代替社会保障理论。  相似文献   

18.
企业社会责任和科技创新之间存在有契合性的内在动力及外在压力,两者有契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有契合的根本要求。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契合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的自然诗歌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华兹华斯认为自然、人的自我本质和神性三者是相通的。自然既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慰籍和力量;它不仅具有神性的光辉,而且是万物伟大的原动力。这种神性和力量是通过某一个神圣的时刻感悟出来。  相似文献   

20.
人性对于社会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先在性,生成了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是人性的外化,因此人性是社会的基础,同时社会体现、保障并制约着人性。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必然是: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社会和谐是人性和谐的表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