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台湾当代文坛,女评论家写的文学评论著作,并不是什么“女性评论文学”或“性度”文学评论。她们的评论文字,虽然有时也离不开女人的角度,但并非全是用女性的视野和艺术笔触,专门去评论表现妇女的人生追求与生活命运的作品。台湾女评论家写出来的论著,是时代变革在这些评论家的心灵上的投影和折射,也是对台湾当代文学演变和发展的记录。无论如何,论及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尤其是八十年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绝对不能也无法回避女性评论家这一章。当郑明娳告别了没有书房的时代,从陋巷中走出天地;当齐邦缓的生离死别的割舍之痛不是写在稿约上,而是将中国的忧患融入自己的生命;当钟玲摆脱了呆板的教学生活和偏狭的个人创作经验,以充满自信的声音为“现代中国谬司”充当代言人;当龙应台以虽嫌单薄但却极其犀利的手术刀解剖作家作品和文坛现象,参与到开一代文风的行列  相似文献   

2.
龙应台是驰名海内外的台湾作家。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龙应台写作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环境对其写作的刺激与她特有的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大陆杂走了一段“之”形路线;台湾杂以四名家作抽样“样本”审视:梁实秋依然是回避政治,龙应台是淡化政治,柏杨是侧击政治,李敖是面对政治并取对立立场,他们的杂均受到海内外读的美赞,可见台湾杂多元化并存的格局,两岸杂有可比之处,也有不可比与不宜比之处。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大陆杂走了一段“之”形路线;台湾杂以四名家作抽样“样本”审视:梁实秋依然是回避政治,龙应台是淡化政治,柏杨是侧击政治,李敖是面对政治并取对立立场,他们的杂均受到海内外读的美赞,可见台湾杂多元化并存的格局,两岸杂有可比之处,也有不可比与不宜比之处。  相似文献   

5.
贬损鲁迅,曾是很“时髦”的事,想不到,迅翁仙逝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人在向他叫板。   在前不久的西安书市上,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评价鲁迅作品时,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鲁迅之杂文不如我 !”龙应台在社会评论、文学评论上,算是有一点的成就,其杂文集《野火集》一出版便在台湾刮起“龙卷风”,有评论家称她的杂文为“投枪和匕首”。这样,她便顺理成章地说:“鲁迅的杂文里头有相当多的尖酸刻薄的成分,一个大气的杂文里,尖酸刻薄是可以不必要的。”   我虽是一个高二的中学生,但看过的鲁迅的杂文也不少,如《为了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Part1好书1.《目送》龙应台著龙应台是台湾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及作家。《目送》收录了龙应台74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和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  相似文献   

7.
龙应台的文学批评是当今台湾评坛一大奇观,其评文的力度较深,影响面广,从而满足了文学消费的需求,独树了“快速批评”的旗帜。  相似文献   

8.
作为台湾公民社会成长历程的标志性人物龙应台为探索台湾公民教育的路径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龙应台主要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路径探索和引导台湾公民教育的建构:不仅在学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寻找一切可用于实施公民教育的机会,还指导民众如何在台湾社会政治生活的观察和参与中获取公民教育,更善于从家庭教育的琐碎和细节中发掘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9.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  相似文献   

10.
盛瑶 《中学文科》2006,(8):36-36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2005年6月24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发现太多指头的精神和超越现代的观念,太多的先进和丰富,太多的思想和文采。”确实,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静待花开     
常啸 《教师》2011,(13):1-1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美丽教育场景: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在欧洲、大陆、台湾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为一部罕见的档案。然而大陆对龙应台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对于这样一个敏感人物及其大胆的言论和无畏的思想,一些研究无法展开。本文不从其作品的女性主义思想出发,也不局限于男女平等这样的社会学范畴,而是纵观其近30年的写作生涯,以其作品为出发点,试图从其对边缘人的孤独体验这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龙应台的冷眼审视,探索其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龙应台,这位既是教授、研究员,又是作家、记者,在欧洲、大陆和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女性,常常有一些惊人之举: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  相似文献   

14.
24年前,《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始了她的杂文《野火集》专栏,短短一年,就像野火般地向四面八方奔窜燃烧起来,掀起一股"龙卷风",锋芒所至,震撼了台湾岛无数读者的心灵。随后,《野火集》有了大陆版,同样震撼了大陆读者的心灵,并且使龙应台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作为一个著名的专栏作家,龙应台以她锐利的词锋、灵转的文字、缜密的思虑、悍然无畏地揭开社会中的种种病象的文笔,激起了社会舆论热烈的掌声与凶猛的骂声。批评她的人指责她丑化社会,赞许她的人则把她看作剖析病态社会的勇士。不管掌声还是骂声,龙应台始终走着一条属于她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对宅岛台湾的认识,以前是从柏杨、李敖、琼瑶、龙应台等人的文字中得来的,这种认识穿插着血浓于水的记忆。只是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变化,海峡两岸都在变化,在学者李怀宇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正>台湾著名作家、学者龙应台在台湾屏东的潮州镇给12岁的孩子上了一堂作文课。35名来自三个乡村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和他们的校长、老师加入了三个小时的语文游戏。龙应台在作文课上给孩子们放了"旅鼠集体自杀"的短片,然后问学生,接下来的论说文题目应该是什么?孩子们回答:盲从是不对的。这堂作文课后,她说,虽然教育上的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但"就创造力本身而言,  相似文献   

17.
方正 《学习之友》2011,(7):40-43
2010年8月1日,台湾作家龙应台应邀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她有关“中国梦”的演讲,她说:“1975年,我23岁,到美国去读书,每天泡在图书馆里,除了功课之外,有机会就去读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书”,结果,龙应台“第一次读到国共内战的部分,第一次知道1927年国民党对共产党员的杀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多都是……谎言,这是一个很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18.
冠军是谁     
李小明 《高中生》2012,(9):60-60
张云、李阳、郑明、杨林和宋剑每人都参加了两次羽毛球联赛。①每次联赛只进行四场比赛:张云对李阳,张云对宋剑,郑明对杨林,郑明对宋剑。②两次联赛中仅有一场比赛胜负情况不变。③张云是第一次联赛的冠军。  相似文献   

19.
《野火集》是龙应台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其1985年前后所写的报纸专栏文章。这本杂文集以其思想的火花风靡台湾,大有燎原之势。其矛头直指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社会现状——社会秩序混乱、道德赤字、教育不公……在其最有名的篇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龙应台怒斥国人面对河山污染、地方不靖,要么麻木不仁,要么忍气吞声的普遍社会现状,呼吁每一个民众要敢于冲撞权威,向政府说"不"。这种批判  相似文献   

20.
充满勇气和锐气的龙应台的小说批评,不仅为台湾文坛献上一束带刺的玫瑰,同时也向评论家抛出了一块厚重的“砖”。但李敖对龙应台用心营造起来的“野火”式文明不屑一顾,他认为这是属于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文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继承了龙氏早期的“野火”风格,给读者展示的是一幅场面宏伟、情节复杂的“流民图”。李敖却认为龙应台用各种手法为国民党的失败辩护,把国民党的“残山剩水”美化为“大江大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