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奠尔的《乌托邦》虽然有近两千年之遥,但它们均可谓社会主义的早期学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框架、奠定了世界学艺术评论的基础;莫尔的《乌托邦》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柏拉图是站在维护和改良奴隶主专制的立场土构筑理想国的;莫尔却是站在揭露和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构筑理想国的。《乌托邦》源于《理想国》又高于《理想国》。该论从两位作的个人历史、所处的时代背景、内部、外部作用、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理论价值、作的学地位、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就其相同性、差异性和相关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读者意识樊宝英中国古典诗论是一种泛接受美学,自始至终跃动着一种强烈的读者接受意识。它既关乎诗歌的作品论,又关乎诗作的接受论,同时又关乎诗作的生成论。在中国古典诗论中,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往往是三位一体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从来不脱离诗作...  相似文献   

3.
《论语》与《理想国》分别提出了其核心概念:仁与正义。二者在概念分层上都蕴含着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在具体制度安排上既相似又有差别,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分别期待的是伦理王国与正义之国。总之,前者是伦理中心主义,后者是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西方教育理论,从它的产生、发展、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可概括为:原始(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再生(文艺复兴运动)、创立(近代社会)、发展(现代社会)四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成t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就其思想本质,则可揭示为:神性化、人性化、心理学化和现代化四大进程.一、神性化教育理论西方教育理论产生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留》就是既古老而又系统的经典。书中论述的教育理论,便是教育理…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的根本,人的发展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则是既关乎人又关乎社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们的著作中也很重视个人的发展,透过《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文章可看出人的发展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6.
正义是什么     
《理想国》一书的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蕴含了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艺学等诸多内容。后人有“言必称希腊”之说,因为要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传统,一定需要追溯到希腊去寻找其渊源,《理想国》就提供了这样一种与先人对话的可能;同样的,西方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几乎都可以在《理想国》中找到一些最初的经典表达形式。阅读《理想国》既可以在提问与回答、定义与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能力,又能得到一种语言的享受。我们高二、高三的政治教材中一再论述到正义和公平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去看一看柏拉图是怎样论述的吧——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思想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论述,贯穿了他构建理想国的整个过程。理想国是他对日趋衰败的希腊城邦政治和公民教育状况反思的结果,而在构建理想国时表露出来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强大的理论魅力对我们今天的公民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是西方文明的先哲和巨人,他的巨著《理想国》是西方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经典之作。书中强调实现国家正义与个人灵魂的正义,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理想国》中的国家观和教育观对西方世界的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力探究《理想国》的国家观和教育观及其对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学描绘的理想国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另一类是更有现实意义的“理想国”。后一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着重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伏尔泰的《老实人》,歌德的《浮士德》入手,对这一类“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和人们现实生活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既相近又相左。在后现代主义大氛围中,她既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借用其它后现代主义理论,作为其解构男权制的武器,故而对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一种若即若离、既亲又恶、既喜又忧的心态。此乃其政治纲领之使然。  相似文献   

11.
学校变革的一般理论及其反思——社会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冰 《教育学报》2007,3(4):45-50
学校变革的一般理论主要包括结构主义的观点、冲突主义的观点、技术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以及市场的观点。结构主义的观点更多地把学校看作是一个保守性的组织;冲突主义观点相对地漠视学校日常生活的现实;技术的观点趋向于用“技术的方法”来改造学校;文化的观点主张把学校塑造成一个“价值共同体”;市场的观点重视选择但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对这些理论或模式细致的总结和反思,指出其中一些理论或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种种不足。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修正或补充,从而为当今的学校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德育目标"、"人际关系"、"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维度对西方德育实效思想进行梳理,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提供借鉴。中职德育课不仅要帮助中职生形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更要激发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中职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道德主体意识"。教师应尝试变革现有德育课程模式,为师生的平等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应接受学生的缺点,不仅要管教他们,更要信任和关心他们;对中职生的偏差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与班主任联合,针对该学生的特点采取德育措施。  相似文献   

13.
英国教育界认为,隐性课程之于价值教育的意义,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甚至更能有效实现并长久保持价值教育的目标。英国学校的价值教育,不仅力求课堂教学全面涵盖价值性内容,还主张模拟社会氛围创设校园生活,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政策声明及环境氛围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此外,还主张通过课外活动、精神关怀、学校风气、教师角色和咨询指导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其汲取个人经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韩国现行小学《道德》教科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作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自当代韩国建国以来,为传承儒家思想,国家正式把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道德》课也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课程地位。《正确生活》作为韩国现行小学《道德》课教材不仅体现了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还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文化特点。本文就《正确生活》教科书进行简单的评析,希望能给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开展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介绍了几所中小学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实践,并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了课堂教学策略、模式研究的思路,学校改革研究的方法论以及教师成为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以示范高中和优质高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超大规模学校在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并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内部管理问题及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高中学校的规模,认为通过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可以解决这些学校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对普通高中适度规模的研究和重新规划,有助于超大规模学校乃至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着流派,存在着或存在过什么样的流派。笔者认为,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理论、观念、方法上,形成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一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20.
In spite of the unified type of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the ‘college') implemented in France since 1975, significant social inequalities of school careers can be observed today. A specific longitudinal study sheds some light on the variety of mechanisms which generate these social inequalities. Difference in academic progress is one mechanism, but parents’ strategies are also important. Finally, another aspect of social inequality arises from the school attended, some schools being more selective at the streaming points, these ‘school effects’ being related to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pils of the catchment area. All these facts and figures have some relevance with regard to different sociological theories about social inequalities in school careers. They also bring into question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implemented in France over the last 15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