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2.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的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作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新闻是找出来的。对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因为你没有新闻敏感,新闻在你眼皮底下也识别不出来。同时没有一定的多思路捕捉意识,盲目地寻找,也是写不出有份量、有指导性的新闻来的。做为一名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就要增强多思路捕捉新闻的意识,把自己大脑中各方面的思维细胞全部用上,多留心、多观察、多学习。全方位多触角地捕捉线索,这是抓新闻的关键。我在地  相似文献   

4.
学会抓新闻     
一位通讯员问我,新闻从哪里来?我说,新闻的来源很多,以编辑部为例,就有上头指令性的,下边投稿上来的,记者发现线索的,碰巧遇到的……。但是,简单地说,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现成的新闻,记者把它记叙下来便是了。这叫‘写’新闻。另一类新闻特征并不明显,记者要有敏感的新闻鼻嗅出其中的干货,把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提炼出来。这叫‘抓’新闻。‘抓’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必须考虑传播效果。党报每天接触和刊登大量的工作类题材,如何把这些题材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的新闻,这是新闻实践中需要努力探索和创新的重要课题。工作类题材是党报的重要新闻源。过去记者写稿、编辑编稿,往往是从办报人的感受出发来制作新闻产品的,习惯于“我写你读”、“我编你看”,很少关注我写的报道是否起了作用,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在传播过程中也重视读者的反馈意见,但毕竟已经滞后。  相似文献   

6.
经过认真的采访,了解、掌握到许多材料,跟着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写什么?是写新闻,是写通讯,还是写文章?……给报刊写稿,究竟运用什么体裁形式来写,本来应当根据材料的内容、价值和当时宣传的需要来考虑和决定。可是,有些写稿者往往不是根据这个前提来考虑,而是根据个人好恶、个人欲望来写。结果常常把应写新闻的写成了通讯,把该写通讯的写成了其他体裁。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是,有人热衷于写大块头的通讯,不愿写新闻.非写新闻不可时,就把好材料搁在一边,留着写通讯。而把意义不大的材料,写在新闻里。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同志重视通讯,而不大重视  相似文献   

7.
新闻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作为业余新闻爱好者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4年来的新闻实践,使我体会到:写新闻要有一股“抢”劲。怎样抢呢?  相似文献   

8.
关捷 《今传媒》2006,(8):35
报纸要赢得读者,社会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党报的记者如何经营社会新闻呢?换句话说,党报记者如何在不失品位不降格调的前提下,采写出赢得读者喜爱、关注的社会新闻呢?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我先说  相似文献   

9.
叶进 《新闻前哨》2006,(12):48-48
通常情况下,政务新闻鲜活的东西少,于巴的东西多,要把一条政务新闻真正写活、写精、写短,确非易事。但是,只要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改进一下方法,变换一个角度,也是可以写出短小精悍的政务新闻来的。我的体会和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参加函授以来,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有人说不能按上级精神写新闻,而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是搞“遵命文学”;有人说,搞新闻就得按上级精神来,不然抓不住宣传重点,写了也难见报。我比较倾向后一种看法、可又不知该怎样办。战士徐纲要徐纲要同志:我赞成你的观点。新闻是党的喉舌,要写什么内容,要进行怎样的舆论导向,自然要由上级特别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来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新闻是不能脱离上级精神的。有的人,往往把照上级精神办本同从实际出发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上级的精神,往往是从大局出发的,是符合全…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三味     
一条新闻,就是炒好的一盘菜,做好它,要经过采、写、编、校等工序。这盘菜味道如何,自然得由读者来品评。尽管有人说新闻无学,但其中的道道还是很多,其中的规律还是有的。我想,作为一名采编人员,要完成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加入事实、生活和动词这三种味道,少了这三味,新闻就很难成其为新闻。  相似文献   

13.
那天到食堂吃饭,碰到几个新分来的大学生,聊起采访写作,一位小伙子说,詹总,您写了那么多稿子,有些我们上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的话,您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我说,毫不保留嘛,当然没有问题。可惜写新闻没有诀窍。如果硬要说有,而且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想了想,道:这句话就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此话怎讲,且容在下慢慢道来。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其一,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提到记者,说法多矣,什么“无冕之王”啦,“社会的守望者”啦,“历史的记录人”啦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要我说,记者记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后,经济报道成了新闻中最大的家族。然而,历届好新闻评选,经济新闻的比重很小,而工业好新闻更是少得可怜。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容一般化,缺乏新意,表现形式死气刻板。怎样把经济新闻写活呢?谈点个人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活写人物。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不大写人,似乎是约定俗成的。造成这种局面,我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习惯势力束缚。数十年来,报道经济新闻都是以写事为主,即使写人,也只是把人当作陪衬,沿袭至今。二是左倾观  相似文献   

15.
在消息文体这座“百花园”里,新闻素描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枝奇葩!素描,是绘画术语。它主要是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的。在文学中,素描是指写人写物写景但不十分渲染的作品。那么,素描冠以新闻2字,就包含了以下的意思:它是消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是“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6.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7.
现场新闻的形式早已有之,大力推崇、蓬勃兴起当数1990年10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首届现场短新闻竞赛以来。提倡多写现场新闻,有利于改进报纸的文风和作者的采访作风。现场新闻有以下4个特色:一是时效性强,二是现场感强,三是写法灵活、精采,四是短小精悍。现场新闻的写作也容易出现一些毛病,如内容不够,描写来凑;新闻价值不高,读后令人感到小题大作,有些新闻题材本不宜用现场新闻的形式表达,却故作姿态,穿鞋戴帽,结果是东施效颦,不伦不类。怎样写好现场新闻?这里谈点粗浅看法。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一是重要新闻,而非“明日黄花”。提笔之前先得斟酌一下这件事有没  相似文献   

18.
看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个题目,通常想到的是那些我们很熟悉的几个概念和比喻,写40多万字,能写些什么呢?我是带着这个疑问来读刚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力丹的新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的。但是,我很快就进入了马列思想的活的境界。通过这本书的分析,他们不再是需要仰头看的崇拜者,而是与时代和具体的生活经历融为一体的思想家或政治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世  相似文献   

19.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20.
把"我"放在新闻中,这个"我"指的是采写新闻的作者,就是说我们在写新闻时,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和新闻融为一体。这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增添感情色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