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辐射源,对区域起着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采用了中心城市集聚能力指标体系对台州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进行测量,运用了区域经济学中的相关公式对台州中心城市辐射强度进行测算,分析了当前制约台州中心城市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加快台州中心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特定区域内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区际、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中心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会制约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化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必须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扩大中心城市规模,提高中心城市要素聚散能力,促进层级城市网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济南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和省域性中心城市,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要充分发挥济南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对济南的中心城市功能予以明确定位,并通过各种战略举措促进这一功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安徽省需要通过发展自身的中心城市来引领全省经济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然而,从政府合作的角度来看,安徽省内行政区之间依然存在恶性竞争关系。这需要通过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和推进其对资源由集聚向扩散的转变速度,改革对中心城市政府的考核指标,强化省级政府对投资的宏观环境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能力等措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经济实力,以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5.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其所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也较高;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极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苏南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举措。辽宁要构建区域经济三大板块,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扩散功能。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以增长极和点轴网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合理的、层次分明的城镇网络体系,可提升各级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来带动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大学城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城市现代化和发展高等教育理念而建构的大学城具有新颖的特征,能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大学城的建设,影响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大学城所产生的集聚、幅射、互动效应,对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依据其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从地区共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具活力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促进合肥中心城市形成:尽快形成统一协调的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能力,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推进以合肥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比较安徽省17个城市2004年至2009年经济发展状况,提取了各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劣势的信息,为安徽省各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制定发展对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取能够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皖江经济区9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判定各城市的创新能力。结果表明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这四个城市要明显优于其他五个城市,皖江经济区各城市的创新能力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针对上述状况,提出提高皖江经济区的城市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综合竞争力集中反映了城市经济的聚集和扩散功能.与安徽省内部分城市比较,目前安庆城市综合力相对较弱.要加快安庆的发展,必须通过强化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培育城市经济圈等措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综合力是安庆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准确的区域经济定位成为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分析了黄山市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宏观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中的地位,并且对黄山市与周围重点城市的关系作了探讨,从而使黄山市的区域定位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但是也存在着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客观认识和正确地估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于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与协调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选取了12项指标,运用spss16.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根据17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对其进行评价,得出区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所以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分形理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安徽省城市体系具备分形特征,并测算出了安徽省城镇体系内的中心城市以及围绕中心城市聚集的程度、城市体系内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未来安徽省应继续坚持"双核带动,双轮驱动"、"东向发展"战略,加强"一圈一群一带"内部空间优化,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阜阳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是安徽首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市,同时也是皖北重要的门户。因此,研究阜阳的城市竞争力,厘清阜阳市的发展脉络,对促进阜阳的快速发展,加速皖北振兴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城市竞争力有关理论,从六个方面选择了19个指标,并通过收集相应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加以评价。通过与皖北地区其他五市的对比,得出目前阜阳市存在经济总量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并就如何提升阜阳市城市竞争力,提出应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