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6日至23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民为某分部押运兵执行押运任务特辟专栏:《押运兵随行报道》。这组报道刊登后反响强烈。随行报道人员此次“远征”跟押运兵一样不轻松,正因为这种不轻松,才使他们笔中注入了“活水”,写出的人物有血有肉,事迹感人至深。当押运兵随行报道组载誉归来后,抓民前线》报特请他们随行归来话“随行”。他们的实践、收获、体会,对于我们如何深入一线,如何抓鲜活新闻,如何出新闻精品不无启迪。—编者——回来了,从蚊追氧缺的格尔木,从热烤寒锥的青藏高原。此刻,他们──“押运兵随行报道”成员:蔡华勤…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紧跟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面向全国、令军及武警部队”的报纸叫军报的话,那么面向一个战区、一个兵种(武警)部队官兵的报纸就应该称作“兵报”。兵报在我国的报业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们党军事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兵报比起军报,除了它的“家族”共性之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紧跟党委、围绕中心、贴近基层、服务部队。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是展示部队面貌的主阵地,更是一项教育人、引导人、锻炼人、培养人的工作。”这是北京军区某军械仓库政委鲁栋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鲁政委满腔热情培育“兵记者”,在燕山深处的军营营造了一个“兵记者之家”,远近闻名,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4.
寻根之旅     
阔别火热的军营生活11年之后.我重新回到了基层连队。体会兵言、兵事、兵心和兵趣。我们这一组共两人,组长是记者部驻二炮站站长梁蓬飞.组员只我一个。在北京军区某装甲团.除了“两个最新的兵”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代称。是“××第十六期”。有意思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随部队野外驻训到某训练基地。草原大漠。铁甲狂飙,身处其中,感触良多。这次到部队当兵锻炼.我以为,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特有的“寻根之旅”.是一次“我是谁、来自哪里、走向何方”的叩问心灵的旅程。  相似文献   

5.
用心灵写兵     
金秋 《记者摇篮》2007,(9):13-14
士兵是军队的基础,是部队报纸的主要读者。怎样才能写好兵的新闻呢?近两年,我参加了“记者蹲点看基层”和“记者住班”两次活动,有了一点切身体会:沉入基层,要用心灵去写兵。[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卞振 《军事记者》2013,(7):10-11
“兵是兵/将是将/兵头将尾就是班长/同甘共苦好兄弟/将令一出‘跟我上’……”2013年1月9日.“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颁奖仪式临近尾声之际.一首由杨林昌作词、印青作曲的《班长之歌》,在现场百名好班长和600多名部队官兵的激情演唱中,声震剧场穹顶,将颁奖仪式的隆重热烈气氛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7.
沈阳军区某装甲团的新闻报道工作,连续7年在军区被评为先进。其成绩的取得当然离不开部队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新闻干事的努力,更得益于团队活跃着一支由22人组成的、“多兵种”的业余报道骨干队伍。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战士,其中有炮兵、修理兵、坦克兵、步兵、炊事兵,个个都是文武兼备的“新闻兵”。  相似文献   

8.
陈辉 《湖北档案》2005,(3):44-47
被誉为“蓝天上的火眼金晴”的人民解放军探照兵已经消失30年了,但它在我军战史上留下的赫赫战功,却让人难以忘记。在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的序列中,探照兵的作用是夜间利用探照灯照射来犯的敌机,配合高炮部队对空射击,配合航空兵对空作战,也可直接将敌机照落。后来,由于我军防空武器发展,防空作战淘汰了探照灯.探照兵部队也由此撤销。  相似文献   

9.
完美的俘虏     
一位红军女战士在一次战斗中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而且她打光了子弹,被国民党的一名男兵发现。男兵把枪口对准她,让她投降。女兵视死如归。男兵动了恻隐之心。他望着女兵说:“给我做老婆吧。我可以不当兵了,和你过一辈子。”  相似文献   

10.
军民拧成一股绳(三等奖) “八一”前夕,全国双拥模范城广东珠海市史掀起了一股拥军高潮。“拥军书记”梁广大(二排左)、“爱兵市长”黄龙云(二排右)等领导,还参加了驻珠海军警部队举行的拔河比赛。 广东南海舰队政治部 王红 摄  相似文献   

11.
山东陆军某预备役高炮团组建3年多来,结合工作抓报道,利用报道促工作,连续两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有力地促进了团队的全面建设。“预备役部队‘聚则为兵、散则为民’。让官兵针对预备役部队自身的特点,在本职岗位上结合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预备役部队,对内能鼓舞士气,对外能扩大影响”。这是该团党委“一班人”对开展群众性新闻报道工作达成的共识。这个团组建于1998年底。建团之初,驻地群众对这支国防新旅既有些陌生又寄予期望。为尽快让广大群众熟悉、了解、关心这支部队,树立起预备役部队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南京军区某高炮团三连召开军人大会,“刺头兵”小王由于海训期间工作表现突出,被记连嘉奖一次。连队官兵说,小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是指导员“拔刺”有术。小王2004年底从河南某大城市入伍,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养成了怕苦怕累的思想,部队的艰苦生活让他感到十分不适应,闹着要回家,成了连队的“重点人”。一天深夜,他站岗下岗后私自离队,受到纪律处分。自此,小王感到在军营没有希望,再辛苦也是白忙活,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连队干部骨干找他谈心,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么大的部队,少我一个兵算啥?”指导员靖增阳心想:要转变小王这个错…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地     
为军博展览提供宝贵资料1989年6月,军博忙着筹办一个“现代馆”展览,内容之一是解放军拥政爱民支援国家现代化建设。他们计划收集首都驻军的事迹,其中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几万名官兵6年多的功绩材料因为部队已撤销,基建兵留守组无法提供完整材料,他们十分着急,后找到我总公司档案科,很快提供了参加首都建设、群众工作、抗震救灾三大部分近两万字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近日,我了解到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我部副政委很会发现人才,堪称现代“伯乐”。全军学雷锋标兵李润虎、邓元春及“精武铁人”胡学智等都是他首先发现和亲自抓出来的典型。可他是副军职干部,而我只是个“小兵”,连报道员也不是,访问。我能去采访他吗?84810部队乔建军乔建军同志:按说,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没有那么多硬性限制的,官也可以采访兵,兵也可以采访官。但由于采访者的身份不同,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确有方便与不方便之分。如有采访任务和采访权的专职记者、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和新闻干事,无论采访普通战…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军区某团俱乐部主任兼电影放映组组长、四级士官张志军,不是专职新闻报道人员,却是大家公认的“兵记者”。他用镜头给官兵带来欢乐,用镜头记录官兵们的生活。用镜头报道部队建设的新面貌、新成就、新气象,也用镜头诠释着军旅人生。  相似文献   

16.
葛松 《军事记者》2013,(12):45-46
军事训练报道,是展现部队训练工作和战斗力建设成果的“窗1:2”.是军队报刊媒体有别于一般地方媒体的特殊“名片”.历来都受到广大新闻工作者和读者受众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火箭兵报》下大力提升训练报道可读性,力求用生动的语言还原出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酣畅淋漓。刊登于7月17日《火箭兵报》一版的新闻特写《打了1天仗连搬3次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与制作机制上,而且也表现在记录方式与电视本体意识上。代表着电视纪录片审美意识现代潮流的是纪实主义,它体现于近年来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中,比如:以“CCTV特别节目”形式出现的《望长城》、《广东行》等;四川电视节作品《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上海电视节作品《德兴坊》《十字街头》、《十五岁的中学生》等;以及《走向太阳》、《押运兵》等。  相似文献   

18.
“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排斥反映问题,只要初衷是为了改进工作,摆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部队建设,就应该肯定,就符合马克主义实事求是的新闻观,因此,新闻报道应坚持辩证法和两点论,注重克服和防止稿件中可能出现的“只谈成绩、不提不足”等片面性,有利于推动作风改进。《火箭兵报》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军报7月4日一版头条通讯《方方正正显风采》,抓住了当前部队管理的要害。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实在可信的事例,给那些整天忙于“新时期兵怎样带,干部怎么管”研究的同志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被基层官兵称为“一篇指导性极强的好文章!”文章通篇仅从“管出自觉性”、“经得住不检查”和“管得让人心服”三个侧面,报道了某高炮团严格按条令条例管理部队的事迹,让读者从该团官兵集会时“始终头不动,目不转,两手放在膝盖上;腰不弯,身不晃,个个端坐如塑”;人员出营门,“军官必须持有军官证和外出登记卡,士兵必须持有士兵证和请假条”;…  相似文献   

20.
军事新闻能否有效传播,关键看读者是否接受。《火箭兵报》近日在部队做了一次读者问卷调查,100%的官兵喜欢看当日军事新闻,90%的官兵对昨日新闻尚能接受,而对“前不久”、“近期”、“近几年”的总结式新闻反感。由此可见,时效性越强,读者的认可度越高,新闻的价值越大。可以说,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