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守新 《物理教师》2005,26(1):63-63
原题:等重的两个木块由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两木块与斜面间的静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且μ1>μ2,tanα=μ1μ2,求绳子与斜面上的最大倾线AB之间的夹角θ(如图1所示),应满足什么限制,它们才能在斜面上保持静止?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2008年7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72页第3章章节练习第7题教参中的解答不是很科学,原题如下.  相似文献   

3.
例(2004年河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B)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C)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如果突然失去其中一个力,则该物体可能不再做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4.
学习任何一门基础课程,都是为了要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解题是为了巩固和活化所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途径。在解题时,必须分析物理过程,要从基本概念出发,考虑过程的特点,选用所遵循的规律。如果乱套公式,只追求最后的答案,达不到解题的目的,收不到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的效果。我们不仅要会正面的解题,而且还应能够判别解题的正、误。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练习八有一道思考题,《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可能的答案有7种。但笔在教学中发现,如果整格地移动小正方形,答案可有13种。如果不按整格的思路移动小正方形,答案则有无数种。现简述于下,供同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原题:在图1(1)所示电路中,其U—I图线如图1(2)所示,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若电路改为如图1(3)所示,R_0=4欧,变阻器阻值范围如前所求,求安培计读数的变化范围。本题的参考答案是:1.67安≤1≤2安。对此,笔者认为欠妥。现讨论如下: 由ε=U_1+I_1r=U_2+I_2r得, r=(U_1-U_2)/(I_2-I_1)。由图象可知 r=(8-0)/(10-2)=1(欧), ∴ε=U_1+I_1r=8+2=10(伏)。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8年第5期《高中物理综合测试卷(3)》中的第20题:一列简谐横波沿一直线在空间向  相似文献   

8.
广西2005年初二年级物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木块A、B和C紧挨着置于粗糙水平面上.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1推A,结果它们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过程中A对B的推力和B对C的推力分别是F2和F3,那么( )  相似文献   

9.
贵刊1991年第二期刊载了《数学趣题》一文,对第一题男女同学的人数的答案作如下补充,并与提供趣题的有关同志商榷。把最小公倍数105进行分解质因数:105=3×5×7。因为男女人数都是两位数,所以只有下列几种情况: 3×5=15 3×5=15 3×7=21 3×7=21 5×7=35 5×7=35 根据上述情况,很容易直观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男女人数差的1/2的为:  相似文献   

10.
一道电学实验题的答案分析侯永和(陕西省三原县陂西乡陂西中学,713809)在初中电学实验中,有一类实验习题涉及到电表量程的选择,而且电路中往往接入有滑动变阻器.这类实验题由于电表量程的限制,要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实际阻值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初...  相似文献   

11.
《中学物理》杂志2012年2月曾刊登过“A圆柱体落地速率多大”一文.为方便读者,将原题题目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学习方法报——物理周刊》期末复习一本通中的一道关于平衡的力学原创题,指出了该题中一问的错误解法,仔细剖析了该解法错误的原因,并给出了该问的正确解法。  相似文献   

13.
当物体处于斜面上,受到弹簧弹力和摩擦力(此处为静摩擦力)静止平衡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当物体处于斜面上,受到弹簧弹力和摩擦力(此处为静摩擦力)静止平衡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一道力学题错解的分析湖北荆门五里高中赵万旭在讲完了高中物理关于"物体的平衡"及"牛顿运动定律"等章节后,给学生出了如下一道试题进行测验:如图1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某时刻细线断掉,则木球在水中上升时:A.杠杆仍保持平衡B.杠杆绕支点O顺时针加速...  相似文献   

16.
17.
现行省编高中物理基础训练(选修)第三册22页的35题是一道力学综合题。原题如下:质量为 m 的物体,在恒力 F_1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经 l 秒后改受恒力 F_2的作用,又经 l 秒后物体回到出发点。求(1)物体运动过程中离开出发点的最大距离;(2)物体返回出发点时的速度。根据题意画出题图  相似文献   

18.
题目 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一颗子弹以水平初速度v0向右射向木块,射穿木块后的速度为v0/2。设子弹质量为m,木块质量为M,且M=2m,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定。若将木块固定在一传送带上,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度μ水平向右运动,且u〈v0,子弹仍以v0的水平初速度从同一方向水平射人该木块。问:传送带的速度μ在什么范围内木块不会被射穿?  相似文献   

19.
某书有这样一道智力检验题:100名纺织女在九天内织完100匹丝绸,其中技术优的每人九天织2匹,技术良的两人九天织2匹(即每人九天织一匹),技术差  相似文献   

20.
下面是见诸多本教学参考书上的一道光学题 .题目 如图 1所示 ,一根长为 L 的直薄木条有两个观察孔 ,观察孔间的距离为 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的宽度 .当木条水平放置时 ,某人想通过两孔看到木条在平面镜中的完整的像 ,试问平面镜的宽度至少要多大 ?图 1         图 2原解 几乎所有参考书提供的答案都是L- d2 ,其解题思路大体如下 :如图 2所示 ,C、E、F、D分别表示木条的右端、右眼、左眼、木条的左端 (左、右方位以观察者为准 ) .用对称法先画出点 C、D的像点C′、D′,作出成像光路图 .显然 ,用右眼看木条左端的像 ,用左眼看木条右端的像 ,可得平面镜宽 AB的最小值 .由△C′AA′∽△C′FE,可得AA′=12 EF,BB′=12 EF,又 A′B′=12 (EF C′D′) ,故镜宽为   AB=A′B′- AA′- BB′=12 (C′D′- EF)=L- d2 .分析 上述思路似乎天衣无缝 ,但仅考虑了确保观察到镜中木条像的左、右两端 ,而忽视了是否能观察到镜中木条像的中部 .诚然 ,图 2中右眼 E能观察到木条像的 G′D′部分 ,左眼 F能观察到木条像的 C′H′部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