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和大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大人的世界中被认为是很正确的行为,孩子们或许就不以为然。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幽默:一位全托的孩子对他的父母说:“你们不是每天都爱我,只有星期六、星期天才来爱我。”看完之后,我并不觉得好笑,只觉得沉重,或许大人们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了。  相似文献   

2.
唐宗海  沈家文 《班主任》2003,(12):28-28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他都看到大人们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  相似文献   

3.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雷斯是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主人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生。”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基督教徒在教主的监督下作祷告。有两个教徒烟瘾发了想抽烟。一个说: “教主,作祷告时能抽烟吗?”教主严厉地说: “不行,这是对真主的极大不敬!”他只好忍住烟瘾而祷告。另一个过了一会儿说: “教主,抽烟的时候能作祷告吗?”教主谦和地说: “完全可以,这是对真主的极大尊敬!”另一个开始抽烟。  相似文献   

5.
我的儿子是个大大咧咧的孩子,可当大人们拿他开玩笑时,他从来不信。我一直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总觉得他精明但缺少了孩童的天真和可爱。一个星期天,一家三口来到乡下我妈妈家。村上的人和他开玩笑,说了什么我已不再记得,但清晰地记得儿子一如往常不信他们。我想趁机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便紧追问了一句:“你信不信他们的话?”“不信”。“为什么?”我很奇怪,要知道诸如此类的玩笑,往往使他这样大的孩子判别不了真假。“因为我不听大人的话。”当时,我一听儿子的回答便愣住了,从他的“我不听大人的话”中,我似乎明白了许…  相似文献   

6.
石子换糖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板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生。”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小时候住的地方离一间小杂货铺不远,每天都可以看到大人们将一种东西交给了老板之后,就能把自己所要的物品换回来。他觉得太有趣了,也想试试。终于,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将一块石头递给老板要“买”糖。老板犹豫片刻之后收下这块石头,随后把糖“卖”给了他。几十年过去了,这位教育家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8.
一张“猩猩”脸,两道粗粗的“蜡笔小新”眉毛,再配上一对亮亮的“光能勇士”眼睛,最后再把他的皮肤用咖啡色做上点缀。完成了!这就是他。他是整个院子最调皮、最捣蛋、最让大人们头痛的小孩,再加上他的名字里有一个“三”字,所以我决定送他一个绰号——瘪三。像我这样听话的女生,跟这种“瘪三”级人物照理是应该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没有理由地,我总是看不惯他。见面时,我会用90度的斜眼“藐视”他,然后恶狠狠地说一句:“瘪三!”他则总是嬉皮笑脸地望着我,嘻嘻哈哈地应一句:“肥婆!”我最喜欢听大人们讲他打架挨骂,成绩不及格的事;我还喜欢拿着…  相似文献   

9.
咨询热线     
孩子不听话,有啥好办法?山东高密的李女士问:我的孩子7岁了,越来越不听话,总是把我们的话当成“耳边风”,即使你说了一千遍,我自己都感觉自己成了“婆婆嘴”。比如:规定他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40分钟,但是他一坐到电视前就忘掉了这些规定。我只得一遍一遍地提醒他:“到时间了,不能再看了。”他总是眼睛盯着电视:“好的,过一会儿。”每次最后总是我生气地把电视关上为止。请问,我该怎么办?答:其实,你第一遍提醒后,最好的办法是过去关上电视。和大人一样,孩子们都有被电视吸引而不肯离开的问题,大人们有时都难以克制自己,…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把糖“卖”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11.
数学真有用     
<正>慢慢对数字很熟悉,大人们都说他“数感”好。听说数感就是对数字的感觉,那么这样的感觉是怎么好起来的呢?你要是问慢慢,他肯定不会告诉你。不过,慢慢的爸爸想想是数学童话作家,他觉得应该想一想慢慢的数感是怎样变好的。想了很久,他终于想起来了:“啊,可能是因为慢慢小时候被‘花样罚站’过。”  相似文献   

12.
教育杂谈     
教育,似乎总是大人们的话题,学生,好像总是“受教育”的对象,然而,教育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争取教育的“话语权”。其实,学生每天置身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环境之中,每天都会有新鲜事发生,每天都会遇到新旧观念的碰撞,每天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多观察,多思考,你就会有自己的看法,也许,其中有一些是大人们所想不到的真知灼见呢!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石子,把糖“卖”给了他。回忆起这件事,苏霍姆林斯基感慨说:“这个老板的善良和对儿童的  相似文献   

14.
皮皮的故事     
在很远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小皮皮。小皮皮呀,是个懒虫,他从来都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早上起来不叠被子,自己的衣服也不洗,从来也不帮爸爸妈妈干活。大人们批评他,他总说:“我将来是要干大事的人,要当飞行员,哪能做这些小事情呢!”大人们只好摇摇头。  相似文献   

15.
快乐,并痛着     
大人们说:你们已经长大了;大人们又说:你们还是孩子。我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在夹缝中生存”吗?叨叨说:我们每天快乐地没心没肺地疯啊玩啊多爽啊,哈哈,这算不算是“天真烂漫”啊?叨叨说:天宇,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左右。———题记我和叨叨是同班同寝室的同学,具体来说是好兄弟。在兴趣方面我们没有一点相似,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们成为朋友的具体原因。我的军棋永远比他下得好,在他司令被我炸掉或我夺了他的军旗后他总是边跳边叫“有种和我挑篮球和我K歌嘿嘿天宇你没电了吧”。他总是把我的短处和他的长处作比较,尽管他知道我的短处就是他的…  相似文献   

16.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对双胞胎成长到6个月时,他让其中的一个在大人的帮助下学习爬楼梯,每天8次。双胞胎中的另一个安排在第10个月时开始学习爬楼梯,每天也是8次。两个孩子都在1岁时学会了独立爬楼梯。之后,这位心理学家又对其他双胞胎做了多次跟踪实验,结果几乎相同。这就是名的“双生子实验”。  相似文献   

17.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耍小孩子的玩意。”好像好耍的都是小孩子。我对这句话就很不服气,虽然我从小没少受大人们的耍。不过,我也有光荣的历史哦,在暑假里我狠狠地耍了爸爸一回,让他再也不敢小瞧我了。暑假一开始,我就和爸爸订下了“承包合同”:每天上午,他帮我辅导功课,我的功课落下了,他要全权负责。每天下午,我教他学游泳,没教会这么个“大”学生,我的零用钱要减去一半。这天下午,我们如约来到游泳池。游泳池里的人很少,蓝色的水波荡漾着,在这炎热的夏天给人带来一阵凉爽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往水里一个猛扎,清凉的感觉直透心底,好舒服。…  相似文献   

18.
每天的言传身教,幼儿在老师身上所学的东西,其实是有所感有所忆的。常常听到家长们这样说:“孩子在家很不听话。不肯自己吃饭,还不讲礼貌,他最听你们老师的话了,请老师帮我教教他。”  相似文献   

19.
孩子说话本来是没有什么顾忌的,看到皇帝赤身裸体,他就敢与大人们唱反调:“皇上可什么也没穿呀!”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爱之深,责之切”,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爱之深,纵之宽”,真正能做到“责之切”的少之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慈悲,所以冷酷》就具有了格外的警醒意义。文中的小鲸是个头脑灵活、做事勤快的青年,这样的人总能博得大人的喜欢,因此所犯错误也常常能得到大人的宽纵。从实习着装的随便到市场调查答卷的马虎,以至借钱躲着不还,都得到了宽囿。可这样做的结果是小鲸不思悔过,反而提出更过分的要求:要“我”为他引荐研究生导师。是答应,还是拒绝?这常常成了考验大人们的关口,许多大人往往狠不下心,每每犯下错误。文中的“我”则作出了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