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经听到有的老师说:“我不听公开课,那全是假的。”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也不鲜见对公开课下这样的定义——公开课即表演课。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师在上公开课前都要进行充分和精心的准备,讲课的水平较高,甚至有作秀的嫌疑。剔除掉那些真正是作表演的公开课,对于其他公开课,笔者想问一句:“教师上课前作精心准备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常会遇见这样一些事情:在较忙的情况下,有些教师首先削减的是备课时间,甚至少数教师只是在上课前看看原来的笔记或现成的教案,也就去上课了,试想一下:这种“靠天吃饭”式的教学,其效果…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做秀是教学及研究中的误区。不能因为公开课有人做秀就把公开课从教学研究中抛弃,“做真”的公开课依旧有价值,教学研究依然需要。要坚持“做真”的公开课,走出教学研究的误区,发挥它的本源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期《羊城晚报》报道,广州一些学生家长向媒体投诉:有些学校为了使公开课上得“漂亮”,竟然不让成绩后进的学生参加,甚至以高年级学生取代低年级学生听课,而老师讲课基本照着课件背下来即可。时下,公开课俨然成了许多教师、学校、部门的形象工程,“公开”的背后烙下了浓重的预演痕迹:精心准备、严密组织、反复操练。从讲授内容到教学环节、听课学生、问题回答等一切都事先设好“圈套”,只等着届时上台表演了。表面看来,如此组织的公开课多是万无一失、十分顺利,也常能引起评课者言不由衷的赞赏。然而,这样的公开课——究竟意义何在?是否真的没有缺失了呢?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磨炼、成长,笔者认为,校内公开课这种教研形式能够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一、走出误区,审视公开课实践本质1".公开课"≠"表演课"。公开课与表演课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顾名思义,应是公开展示的真实课堂,不是“表演课”。通过对“公开课”的观察、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反思,探讨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更加理性的态度观察课堂教学,可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误区,比如“创设情境”形式化;“合作学习”表面化;“生活味”冲淡“数学味”;“多样算法”泛滥化;“公开课”表演化等等。这些误区急待我们去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愉快教学”的误区浙江洪志明最近,有机会跑了几个愉快教育实验学校,听了十多节语文愉快教学公开课,深深感受到了该实验旺盛的生命力.但同时又感到一些疑虑、称“语文教学中‘愉快教学’的误区”,与各位讨论。一、读写训练不到位。千方百计创设条件,使全...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阅读陈桂生教授的新随笔文集《教育实话》,其中有《漫话“公开课”》一文,指出当前不少公开课往往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蜕变为在“客人老师”、上级领导和专家面前“演戏”的“表演课”。陈教授在文中,尖锐地指出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正在使教学“失真而‘异化’”,特别是有些为显示“特色”而大耍花枪的所谓“示范性”公开课,“假中有假”,既博得一些所谓专家的“青睐”,又“对旁听者误导”,更是“真正成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理念的普及,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地变革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之而涌现出的许多体现改革成果的“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从这些课呈现的方式来看,无论从教材的钻研、教案的设计、教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深入细致,孜孜以求,力争为学生和教师奉献一顿美味的教学大餐。而伴随着下课的铃声,教师恰到好处地说着“谢谢大家”,成为令人称道的演出,成了首选的“完美”风景。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的公开课历来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平台。为了准备一堂公开课的教学,为了得到评委的肯定和同行的称赞,教师得花上数星期甚至数月的时间精心设计、精心彩排。教师所想的就是如何在这场“表演”中出色完成任务。于是,在公开课中便出现了一幕幕“精彩的”教学片段。在此,笔者就某些数学公开课中出现的“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想,与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3.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一节语文课上,教学内容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相似文献   

14.
熊丙奇 《教育》2011,(1):17-17
岁末年初,不少学校都给老师开了公开课,让老师有机会总结一学期教学,汇报成长心得。可笔者在一些中小学听课时发现,有些公开课过于追求“新、奇、特”,有的老师还提前和学生打招呼“配合互动”,公开课成了表演课。  相似文献   

15.
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在实际教学交流活动中并不鲜见。那么,“借班上课”是不是就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水平呢?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教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情况的有效教学?李镇西老师只选择作文课做公开课,因为可以预先通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那么别的课、别的学科呢?为什么公开课会落到这样尴尬的境地?请看《话说“借班上课”》。  相似文献   

16.
我看公开课     
李海琼 《广西教育》2007,(10A):26-26
公开课,作为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但现实的许多公开课,却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于不顾,片面追求华而不实的热闹气氛和所谓新颖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演变成了精致的“完美课”、作秀的“表演课”和泛化的“媒体课”。  相似文献   

17.
方达 《教书育人》2006,(6):37-37
参加课改的第一年,学期将半,学校安排我讲一节公开课,从接到通知那一刻,我的头就痛了起来。我不是一个善于表演的人,虽然教学成绩一直不错,但很少讲公开课。那种花里胡哨的讲课方式,对我几乎就是一种折磨。没有办法,作为第一批试验者,大家还等着观摩我的改革成果呢!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人们对公开课多有诟病,认为公开课是在作秀,是在表演,是在造假,是在玩弄花拳绣腿,等等。一些人认为公开课罪恶累累,于是声讨、讨伐、炮轰公开课。我则认为,公开课何罪之有?应该炮轰的不是公开课,而是公开课的评价者。这里所说的公开课,专指参加省市县各级讲课比赛(或称为优质课评选)的公开课。据我看来,公开课有着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助于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探索教学策略和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是中学教学研究活动的最常见形式。公开课的是通过某种课例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教学。然而,公开课研讨中存在一些误区。文章从比赛型公开课、课价标准、非科学性因素三个方面对语文公开课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公开课为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执教者为了赢得评价者(评委和听课教师)的肯定,往往把教学设计的重点由“关注学生的感受”转移到“关注听者的感受”,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公开课渐渐演变成教师的表演课和作秀课,使其失去常态化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公开课过分追求完美,以至于耗时费力,精雕细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