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2.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  相似文献   

3.
近从报刊文摘得知,辽宁省沈阳市老干部局主办的晚晴报,在新年第一期上登出“本报愿出钱买新闻线索”的信息。笔者得知后并不觉得怎么惊奇,其实花钱买新闻线索并非该报新创,无论中外或近现代记者的新闻生涯中,这类事例并非少见。对晚晴报这一举动,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至少说明他们已确实感觉到,报纸如果不登独家新闻,提高新闻质量,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要知“天下事”在“文山会海”中去“砂里淘金”,也是一种途径。我当驻县记者从事新闻采写工作三年多来,绝大部分时间是随各级领导在“文山会海”中泡过的,县(处)级正副领导讲话、工作报告、调研,记者要全程参加听访不说,甚至部门或乡镇召开一般性的动员、小结或总结会议也应邀出席,纷纷要求作长篇或连续性报道,有的单位还要求配发新闻图片,安排您要发给哪家地(市)、省级党报党刊哪个版,如不能如愿以偿,就认为你这个记者水平低或者说与编辑关系不好,由此而欠下了一家又一家被“采访”对象的人情债务。  相似文献   

5.
一对于“编辑学者化”的意见,不外赞成和反对两种。我则既不完全赞成,也不完全反对。我认为,不能笼而统之地提“编辑学者化”。某些编辑应学者化,另外一些则可以是非学者化的。这是因为,编辑群体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乍看大家都是编辑,其实编辑与编辑之间差异很大。工作对象不同,编辑性质各异,编辑主体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层面性。且不说各类出版社和报纸的编辑,仅看期刊编辑队伍的构成就够多姿多彩,层面丰富了。就刊物性质和类  相似文献   

6.
我在北京晚报作记者。近一年多来主要负责医药卫生方面的报道,写了不少条独家新闻,被其他报刊转载。新闻线索从哪里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和通讯员、采方对象交朋友,多听、多问。尽管这是老生常谈,可我仍认为很重要。北京有医疗机构上万家,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够用,那么通讯员就是你的眼睛和耳朵。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工作量饱和,哪有时间闲聊?我认为,只有建立了关系,加深了印象,人家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你,告诉你。 有位急救专家从国外开会回来,呼我说要谈谈国外的情况。我明知发不了新闻,还是去了,洗耳恭听一…  相似文献   

7.
8.
作者在《温州都市报》担任时政要闻部记者10多年,摸索发现广告中蕴含着丰富的新闻线索,如果用心去挖掘,就能采写出大量新闻甚至精品。作者结合多年新闻实践道出从培训、服务类广告,以及讣告、公告中寻找、发现新闻线索的诀窍,颇具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作“留心处处皆新闻。”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现实生活是产生新闻的土壤。一个有事业心的记者或通讯员,只要留心观察寻觅,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不难抓到的;反之,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许多好新闻即使发生在你身边,或许你也视而不见。也许有人会说:——事实上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无意中偶然得来的,而没有新闻,你再观祭寻觅,也是徒劳。我不否认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不是经常的、普遍的。若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平时不做“有心人”,单凭临时“抱佛脚”,那是很难抓到好新闻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经常留心观祭寻觅,才能不断找到能够构  相似文献   

10.
新闻线索的来源有多种渠道,但无论是哪种渠道,均可归纳为他人提供的线索和记者主动寻找的线索这两大类,笔者认为,寻找新闻线索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提供,更多的还要靠记者自己去寻找和发掘。因此,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为: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六多",才能真正做到"多写稿、写好稿",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1.
一些基层通讯员,特别是刚从事通讯报道的新手,常常为抓不住好的新闻线索而苦恼。笔者10年前从事业余报道之时,又何尝没有这种情绪?可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已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近百家新闻单位,发表各类题材的稿件900余篇。其秘诀在哪里?我总结出三个字:挖、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业务》展开了记者的基本功问题的讨论,我们感到很适时,很必要。它有助于我们明确进修目标,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特别是对我们的新闻教育工作,更有现实意义。因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还涉及到培养目标和培养的要求。故而,不揣冒昧,借《笔谈基本功》的园地,也来谈谈我们的看法,向各位请教。新闻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  相似文献   

13.
14.
1月23日林勃在《解放论坛》上建议报纸采用外国通讯社消息时,提到了专门刊登外国通讯社消息的《参考消息》。其实《参考消息》的“关”也是把得很紧的,很难在上面读到在一般报纸上读不到的重大国内新闻。国外评论家早就指出过《参考消息》在刊登国内新闻时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辑的。最典型的例子是“9.13”林彪自我爆炸。事件发生后国外报刊早已议论得沸沸扬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介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找新闻线索?笔者认为,网络论坛、博客、网页、贴吧等已成为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当然,寻找好的新闻线索还要求记者,一要善抓社会热点;二要善辨信息真伪。  相似文献   

16.
何为新闻线索?《新闻学简明辞典》上说:“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它可以给记者指示采访的方向,使之朝着一条有路可循的途径,去接近所发生的新闻。如果一个记者手里线索多,选择的余地就大,采访起来也就主动,反之,等于盲人骑瞎马,不知下步迈向何方,这种采访必然是被动的采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生活中,许多看起来很不显眼的“小事”,但是经过精心挖掘和提炼,或许就会成为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譬如,在我们单位大检修刚开始时,我急匆匆去检修现场采访,忘了戴安全帽,在装置区门前碰到了动力车间党支部书记李其浩。李书记得知我要进检修现场,看看我,又四周看看,像是寻找什么,后来他把自己头上的安全帽摘下,亲切地扣到我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一次新闻采写想像成一次小型战役或者战斗,结合实例并借用《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具体分析了新闻线索判断中应具备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某杂志近期刊登一篇“精神文明‘大滑’”的文章。作者在列举“滑坡”表现时,用了大量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顺口溜作佐证。粗略统计,这篇文章用了不下10处顺口溜,有一处竟用了4个顺口溜的排比,简直成了顺口溜的大“荟革”,使人读后除了付之一笑之外,并没得到什么教益和启迪。由此联想到近年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使用顺口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