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梦溪先生把红学研究分为索引派、考证派、小说批评派三大流派,在对这三个流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分析后,他指出:“索引派红学,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实际上已经终结了。”“考证派红学的兴旺时期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由于《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上的长篇巨制,任何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或新的批评方法,都可以在红学研究中得以发挥。多样化的小说批评方法,必然为小说批评派红学打开无限广大的领域。从这一点来说,红学的小说批评具有索引派和考证派不可比拟的生命力。”(刘梦溪《红学》177、105、241页)我赞成梦溪先生的这一观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红学研究的主流,只能是小说批评派红学。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原始文稿形式记录了2011年《曹雪芹研究》主编对王蒙先生有关《红楼梦》研究情况的一次书面访谈,展示了王蒙先生对《红楼梦》研究现状、文学与文艺评论的价值、脂评、《红楼梦》文本解读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红学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它既继承了传统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如旧红学索隐派、评点派 ,新红学考据派乃至当代作家王蒙的《红楼启示录》等 ,又具有对西方文艺理论的接纳性和包容性———从 1 90 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到当代文艺理论家李吉力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九十年代红学研究领地具有的这种容纳古今 ,涵摄中外的现代意识和宏观策略对建设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也大有裨益。本文拟对王蒙和李吉力的批评文本进行比较并以期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红学乃至当代文艺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胡适早期的《红楼梦》阅读选择经历了由"索隐"倾向到注重"方法"的科学"考证"式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胡适注重"工具"与"材料"的研究"方法"革新,藉此强化"新红学"的开创性,促使《红楼梦》文本在胡适"新红学"考证体系下的首要存在身份是一种"史料"而非一部文学作品,最终形成以考证带动阅读获取的文本品评思路.此类"考证"式思路既革新了现代读者之于《红楼梦》的阅读期待及实践路径,亦促使现代读者获得参与《红楼梦》学术研究的入场券.它推动了彼时全民参与《红楼梦》考证的热情,促使"新红学"成为一股带有典范与权威特性,乃至隐含一定群众基础的现代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个不解之谜,从脂砚斋到鲁迅再到王蒙对《红楼梦》文本都存在过困惑和疑虑。透过这种困惑和疑虑,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红楼梦》文本中的独特的叙述形式:即显叙述基础上的幻叙述和隐叙述,以及由叙述三维共同构成的递进环形封闭式叙述。  相似文献   

6.
刘再复先生给今年即将再版的梁归智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作序,他的题目直言"周汝昌是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刘先生的"首先如此肯定曹雪芹的无比崇高地位的是周汝昌先生"的论断是错误的。纵观周汝昌研红的一生及成果只能证明他"根本不懂《红楼梦》",在《红楼梦》研究上他一生都是在证假为真,都是在曲解、颠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艺术构思。周汝昌其实不是考证派,而是典型的索隐派;他的一切所谓的考证,其实都打着索隐派的烙印,他也把自己定位为索隐派。他的索隐其实都是脱离了文本的"悟证",是猜笨谜,乱索隐。因此,他绝对不能被称为中国文学第一天才曹雪芹的旷世知音。  相似文献   

7.
在北国名城哈尔滨举行的乙亥年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上,大陆、台湾、及特邀的香港、美国红学专家,就体现我们伟大祖国优秀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辉煌巨著《红楼梦》进行了热烈而精深的研讨,代表们高谈阔论,其中多是真知灼见.当然,因是百家争鸣,故有观点之异、流派之争.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大会上不仅对《红楼梦》进行了学术探讨,而且对《红梦楼》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独到精采的阐释.(王蒙的演讲已整理成《<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一文,将在《北方论丛》1996年第3期发表)王蒙先生大度兼容、是真知深的演讲,博得了与会专家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王蒙先生的演讲,从方法学入手,注重《红楼梦》的整体性、系统性、信息广大性和它的文学性与非文学性,在肯定以往《红楼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指出了以往研究《红楼梦》的局限性.他站在中国文化的至高点上,用文学、哲学、社会学、宗教学及自然科学等来审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探讨《红楼梦》的丰富意蕴,这无疑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开辟了《红楼梦》研究的新途径,打破了《红楼梦》研究中“各持己见、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对正确研究《红楼梦》,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利用考证派的成果,把考证与索隐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索隐派。尽管与旧索隐派有区别,但其实质仍是“猜谜”,他的研究方法与观点都有纰漏之处。  相似文献   

9.
一、现实主义美学诠释1954—1955年的《红楼梦》大辩论,就如以往的新旧红学一样,不仅仅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这场大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主义美学与《红楼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一次实践.茅盾指出:“一九五四——五五年的《红楼梦》:大辩论,不但批判了自传体派红学,更主要的是批判了当时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相当普遍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胡适的实用主义反动哲学思想及伪科学的考证方法在学术界的流毒.这一次《红楼梦》大辩论,实质上是开国后在学术领域内第一次的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辩论.这一场大辩论,有力地打击了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俞平伯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早得学界的肯定,但说起他的红学研究却有相当的戏剧性。他的研究开始于胡适的考证论文发表之后,但与胡适的文献考证不同,他是文学考证派。他在写《红楼梦辨》时,接受了胡适的观点: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托。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宝玉变成了名教中人;第二,后四十回"文拙思俗",单调得像帐单;第三,写得过火,人物分寸掌握得不好。为了落实这个结论,俞平伯决意从文本出发发现破绽,指出这是一个"没有价  相似文献   

11.
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具有当代性、人生性和体验性特点。它拓展了《红楼梦》研究视域,重构了《红楼梦》的释义系统,展示了《红楼梦》研究新的可能,是当代“红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2.
张婷 《大学生》2013,(Z1):114-115
正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历时200多年,演化的派别繁多。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红学流派更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其中,索隐派们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例如,刘心武从周汝昌先生考究的红楼梦中秦可卿人名的谐音"情可倾"的探佚入手开拓自己的红学研究。在西方,有西方《西游记》之称的魔幻巨著《魔戒》系列和脍炙  相似文献   

13.
该文高度评价了童力群教授的新作《红楼梦研究新论》,肯定了其将文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的治学方法,指出新作立足于文本细读,从大观园等细处的研究入手,对《红楼梦》中许多细节做认真的考证,点到为止,成功地从新红学留下的巨大学术空白的困境中突围。  相似文献   

14.
王蒙,中国知识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五十年代以《青春万岁》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闻名于世,也因此被打成右派,七十年代末复出后成为文学界的“领头羊”,八十年代做文化部长,九十年代初,别人都不知道谈什么,“但王蒙仍在从容不迫谈论着《红楼梦》。”①于是,有《红楼启示录》和《红楼梦》评点本问世。②王蒙因此而以一贯的调侃自嘲让朋友注意“一颗冉冉升起的红学新星”;《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对由“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兼红学家王蒙来完成这样红学史上的大事”,激动地“半夜里又从床上爬起来”,为由“大才子”、“大作家’、“大智慧大文化人”王蒙而著“我们时代第一部王评《红楼梦》”而“中夜不寝”,并“为之击节”、“连连浮白”、  相似文献   

15.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作品信息     
《王蒙谈红说事》出版王蒙的新著《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王蒙对《红楼梦》的最新解读,王蒙表示,该书名是在自己的坚持下决定的,并声称不奴隶,毋宁死这种人性奇观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大发现,而书中的诸多见解也大作惊人之语,比如怀疑曹雪芹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红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红学研究不是建立在资料考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作为小说创作家敏锐的直觉上。林语堂红学研究的主要观点是:《红楼梦》的后40回不是高鹗的“伪续”,而是曹雪芹自己创作的;后40回具有与前80回同等的艺术价值。据新红学家的考证,《红楼梦》在距曹雪芹去世之前的八九年(乾隆二十一年)已完成了文本的前75回。林语堂认为,曹雪芹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有时间、有条件完成后40回,而由高鹗去代为完成是有悖常理的;从创作经验的层面看,创作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同一个作者创作的作品也可能出现文本矛盾的现象,更何况《红楼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所以,文本矛盾与否和著作权不是一一的对应关系,后40回与前80回的矛盾出入不能证明后40回一定出自他人之手。  相似文献   

18.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研究历经索隐、考证等诸多学派,固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其弊病也十分明显。近年来,"红学"研究重心正逐步移至文本内部,这为"红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以此为立足点,从《红楼梦》中美的具体表现、《红楼梦》吸引人的原因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张力和对美的追求,探讨人生之意义:即对美的追寻和欣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2013,(1):114-115
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历时200多年,演化的派别繁多。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红学流派更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其中,索隐派们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例如,刘心武从周汝昌先生考究的红楼梦中秦可卿人名的谐音“情可倾”的探佚入手开拓自己的红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