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20世纪90年代,当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以商业消费为目的,内容通俗、流行,广受民众欢迎的"大众文化"登上了文化主流舞台,从传统文化手中夺取了半壁江山时,我们已无法忽视大众文化正对我们生活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是较早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的全面异化是大众文化流行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而由于意大利法西斯统治导致意大利作家和艺术家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是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根源。葛兰西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超越了精英主义全盘否定和平民主义的全盘接受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大众文化对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霸权的重要作用。其大众文化思想对后来的文化研究尤其是英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宝贵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一般大众文化的西化色彩和其对大众的广泛占有,对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金庸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化的瑰丽神采和内在精神的成功展示和力图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改造的可贵努力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成功为我们的大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分析大众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过程。它是一种以消费、消遣为基本特征 ,以现代传媒为手段 ,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新型文化。由于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现代化进程而发展的 ,所以 ,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大众文化具有其鲜明的总体特征 :首先 ,大众文化所表现的文化艺术已不再仅仅是文化精英的事情 ,而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并且大众也开始参与文化的生产消费 ,使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其次 ,大众文化“既不满足于传统的以精英文化为…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是我国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大事,大众文化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大众为典型受众的文化形式,对教育的影响利弊杂陈、亦功亦过。对于大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应该冷静分析、积极回应,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话语中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是一种文化进步,对另当前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然而,作为一种有着巨大影响而又充满内在矛盾的文化境遇,肯定大众文化的进步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大众文化的弊端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大从文化自身也的确存在着种种不足和问题,必须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引导、规范、调节、控制和改造,以现代人文精神提升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的大众文艺为现代中国文化格局中的精英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所共同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新文艺的主流。这一成长的历史深刻地启示着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我们在当前应迫切进行的一些工作:一要强化大众文化与时代主旋律的联系,二要吸引精英集团的积极参与,三要加强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及管理机制的研究,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文化的标识功能,同时也应注意不断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9.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文化上,与之相对峙的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所区别,大众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文化生态被描述为大众文化兴起继而泛滥的年代,对此,批评界多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和大众传播媒介理论作为立论的主要武器进行批判。重新审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发现,那种认为以平民趣味的标准化和虚假的个性化作为大众文化意义的意识形态阐释是值得质疑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作者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五个层面考量,认为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以对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认同程度和改造态度为特征的群众文化,是我们党对人类在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在以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共时性的方式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道德建设、精品战略、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群众文化更是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的文化形态,它以文化产业为支撑,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具有娱乐商品式消费、批量复制式创作、感官追求式审美等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文化语境悄然生成,对文学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湖北文学的生态在大众文化语境中也发生了改变,生产、传播、消费环节都或多或少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了新特点、新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从彩调《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到正在开拍的音乐电视剧《刘三姐》,它正借助大众文化的羽翼发展壮大。以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视域中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借助大众文化发展壮大,并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挑战与对策:大众文化冲击下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是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以为消费者提供游戏性的娱乐为功能、具有强烈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及其消费方式。大众文化是开放的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化",具有传统"通俗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大众文化不是一种自生自灭、处于社会文化生活边缘的文化,而是一种有组织的、产业化的、有强大文化资本作支持、并最大可能地迎会乃至引导大众文化娱乐口味的文化供给方式。大众文化带有全民性,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磁带、碟片、报刊、广告牌和互联网络等现代传媒,遍…  相似文献   

16.
马彦娟 《现代语文》2008,(1):110-111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大众文化这一新兴的文化形态也在悄然生成,并渐渐深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80年代后,中国内地掀起文化研究热,大众文化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大众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澄清经历了众说纷纭的过程,90年代末以后大众文化的概念逐渐明朗,没有什么歧义。在这里,我们借用一种定义,即“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变得息息相关。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虽不能精确计量,但我们仍能通过考察精神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衡量当前大众文化时代精神生活质量的发展现状,并以问题为依据提出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刘成思,陈阳"大众文化"也有人译为"通俗文化",英文为"popularCulture"或"massCulture",是相对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highCulture)、"严肃文化"而言的。"大众文化"这个词汇20世纪最早...  相似文献   

19.
以大众文化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影响为出发点,对东西方大众文化产生的不同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国语境下,大众文化对民众具有积极的启蒙意义,但同时,也对国民的生存价值、意义等信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亟需对大众文化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引导。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电子传媒业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具体而言,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旨在满足普通民众的日常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包括通俗文学、时尚杂志、流行音乐、影视、广告、网络信息、流行语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