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全球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从企业组织特性的视角出发,提出组织特性维度的理论框架,并对腾讯公司创新过程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分析企业组织要素,如企业文化、员工、管理者、组织结构、激励系统、组织学习和外部交互在企业持续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并构建企业持续创新系统要素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创新型文化和人才是企业持续创新关键驱动要素,企业管理者是主要促进要素,组织结构、激励系统和组织学习构成企业持续创新的保障性要素。  相似文献   

2.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向刚  汪应洛 《科研管理》2004,25(6):108-114
本文对企业持续创新实现机制的构成要素之一: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对创新动力研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持续创新动力内源论和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模型。最后运用所建立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两个中国著名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通过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DNA的理论,定义了企业创新基因理论,分析了该创新基因的构成:动力基因和执行基因。其中动力基因是创新的源泉,而执行基因则是创新完成的保证。并且利用该理论对企业的持续创新进行了深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和动力机制进行界定,辩证阐述了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的运作机理,并据此提出促进创新型企业持续新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转型体情境,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检验了所有权集中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基本企业类型的创新表现和财务绩效。研究表明:集中型所有权与研发投入、创新产出负向相关;国有企业具有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但创新产出不高,外资企业在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与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财务绩效。  相似文献   

6.
突破性创新是后发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能为企业突破性创新积累相应的创新能力。但是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普遍不足,导致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薄弱。鼓励企业重视基础研究,必须突破基础研究只能在公立科研机构进行的思想束缚,通过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制度,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7.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对于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出发,对国内外学者对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的新进展进行全面考察,并进一步探讨了研究趋势,为持续创新能力的深入研究奠定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结合当下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现实需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创新影响的同时,利用沪深上市企业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持续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相较于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这种支持作用在自愿披露企业中更为显著;在考虑行业特征和政策环境后,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创新之间的支持作用在非高技术产业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时更为明显。本文在拓展了企业持续创新相关研究的同时,也为创新驱动战略下企业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不是由多个创新项目在数量上简单叠加而形成的过程,而是体现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多类型、多项目的创新项目集群的动态系统集成的复杂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共同构建的、具有明确的整体目标和复杂的要素结构、创新项目动态集成的人造系统的构建过程.企业家主导下的创新项目动态系统集成是企业持续创新过程形成的基本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核心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类型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心企业(Focal Firms)创新网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分析总结了核心企业的内涵探究了核心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并详细分析了此结构中各个要素在核心企业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基于创新网络的结构,探讨了核心企业创新网络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试论基础研究及其原始性创新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本文着眼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关系的认识演变,深入剖析了纯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之间的差异及其政策影响,探讨了基础研究的原始性创新涵义,并总结了原始性创新的若干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高校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近年来国内高校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领域中取得较大影响力的原始性创新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选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四个原始性创新案例,通过对这四个案例的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形势下国内高校原始性创新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归纳总结了三个层面的七个要素对原始性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个人层面(海外背景与职位荣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长期的知识积累),团队层面(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方法与环境和跨学科团队合作)和制度层面(合理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持续创新与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响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惯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认为各类创新角色在认知上的心理障碍是形成企业惯性的深层次原因。借助马斯洛的标签化理论,文章从注意中的标签化、感知中的标签化、学习中的标签化、思维中的标签化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从而认清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分析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有助于企业克服企业惯性的影响进而实现持续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专利分析的行业技术创新研究:理论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专利制度功能不断地深入人心以及专利战略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从专利角度揭示技术创新活动特征的重要性也不断加强。专利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示器,无论是从制度安排还是专利信息又或者是专利产出,专利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十分紧密,而进行基于专利分析的行业技术创新研究需要在晰清专利与技术创新理论关联的基础之上。分析专利与技术创新存在着紧密联系的前提是分析二者关系的起点,揭示专利在不同层面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是二者在理论上关联的主要内容,而分析专利用于技术创新研究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对专利角度技术创新研究的特点进行探讨则是二者具有关联的理论应用延伸,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实现晰清专利与技术创新理论关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从新的角度提出基于灰色理论和证据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的群评价方法,最后以某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特有品质。20世纪30—40年代,英国左派科学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特有品质引入到科学研究领域,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贝尔纳主义。贝尔纳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创新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成为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等一些科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影响至今。因此,对贝尔纳主义的研究,不仅能够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能够增强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基础研究已成为战略博弈要地。世界主要国家就新时期基础研究的内涵,以及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新定位进行评估,并不断开展新的资助模式探索。文章通过监测分析2022年国外基础研究最新政策动态,在政策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对主要国家的基础研究政策动向和未来趋势进行初步研判,以期为有关部门和机构制定基础研究科技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玉利  冯潇  田莉 《科研管理》2022,43(5):1-10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创业发展所展现出的骨干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通过支持和推动多元创业活动来识别新的发展机遇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有关大型企业组织僵化、结构臃肿等方面的陈旧负面印象被打破。然而,目前还鲜少有研究将大型企业的创业实践与数字创新相结合,探讨数字经济下由创新驱动的大型企业创业活动,导致对大型企业是如何在数字技术创新的支撑下驾驭企业创业活动的理解仍然有限。对此,本文首先梳理提炼了大型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和优势,然后对既有研究中对大型企业创业的关注与探索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次,以前述梳理工作为逻辑起点,提出了有可能挑战管理主流理论观点的研究课题,即公司关联创业、大型企业机会识别与定义以及对管理模式的冲击。最后,本文总结了本次专栏的工作,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特定的社会化科学结构与主体创造性思维的交互作用是跨学科研究的创意来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分析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过程,引入创新单元和创新个体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认知扩展的互动关系视角建立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模型,揭示多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异质性整合和认知调整,解释创新个体间知识关联与运动促进认知发展过程,和实现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目标的本质。通过对模型性能及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得出,累进式知识创新和激进式知识创新改变网络的知识分布状况,共同扩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存量,提升跨学科团队整体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