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向西迁徙。秦汉到隋唐时流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盘瓠蛮”等。庸未樊绰著《蛮书》,出现了“苗众”的称呼。可见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至迟已在唐代后期形成了.明清文献以“苗”泛称南方少数民族。族居鉴别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八泰苗、九澳苗、高坡苗、西红苗、东苗、西苗、酸奶苗、喇叭苗等。李宗晴《黔记》云,西溪苗在天往县.女子以青布缠腰,未婚男女相爱者,约于野歌舞。由此可见,西溪苗是指天往竹林乡,靖州大铺子、三秋…  相似文献   

2.
位于沅湘间的梅山峒蛮就是三苗,是楚国的一部分;在西汉时期为武陵蛮的一部分。从“蛮”、“莫徭”、“蛮夷”等为一音之变,可推断为“苗”族,从对祖神的崇拜,也可以认定为苗族。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本是苗族的祖先,楚人所以祀他”。在此,不仅道出伏羲女娲是苗族的祖先,而且,还指出楚人同伏羲女娲与苗族,有着民族学意义的亲缘关系。于下拟就谈论伏羲女娲的多种文化形态及其在苗族文化史上的地位。 一、前人对伏羲女娲的研究及相关文献的记载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民族文化考》一书中指出:“《吕氏春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眼南蛮。’南蛮者,有苗氏也……。有苗之乱.起于尧前,史称少昊氏衰,九黎乱德,九黎又蚩尤之族也。”“三苗即九黎之后”。“《楚语》韦昭注:三苗炎帝之后。”“楚为蛮夷,亦炎帝一族。”“伏羲与神农为同族异系,与黄帝则然二族也。”“楚为炎族”。从以上考证,可见南蛮有苗、九黎,三苗、楚(蛮夷)与苗族,为人们对不同时期苗族先民的称谓,而且,它们同为伏羲与神农之后,与黄帝则为不同的族系。我国著名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其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更明确指出:“伏羲女娲同一氏族,在南方,属于苗蛮集团。”“苗蛮集团,三苗、伏羲,女娲、驩兜均属之。”关于苗与蛮,“古有时叫它作蛮,有时叫它作苗,我们感觉不到这两个名词中间有什么分别.所以综括两个名词、  相似文献   

4.
在蒙汉语五畜称谓对应的基础上概括出了蒙古语五畜称谓汉译的几种常规表达法。表达法有音译法、描述性翻译法(释义译法)、适应译法、定型性译法、同义表达法等。  相似文献   

5.
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向西迁徙。秦汉到隋唐时沅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盘瓠蛮”等。唐末樊绰著《蛮书》,出现了“苗众”的称呼。可见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至迟已在唐代后期形成了。明清文献以“苗”泛称南方少数民族。族属鉴别  相似文献   

6.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对于瑶族族源。学术界先后提出了“山越说”、“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说”、“古摇民说”、“古尤人说”、“多源说”等多种学术观点,本文试图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瑶族族源追溯到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三苗时代。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文化与湖湘文化在文化构成、历史传统及自然地理上的相关性,使两大文化均呈现出较为突出的"蛮性"特征。在长期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两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这样产生的后果,一方面是湘西苗文化与湖湘文化都较多地保留了文化中的蛮性特质,呈现出浓郁的文化的蛮性特征;另一方面,在历代学人及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及认识中,湘西苗文化与湖湘文化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要严格区分两大文化之间的差别变得异常困难。  相似文献   

8.
正官职变动常见称谓一直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官职变动时都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表任职、授官的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湘西作家、京派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魅力.“蛮性”书写作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道不可忽视的独特风景线,更是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所体现.沈从文的“蛮性”书写内涵丰富,结构新颖,渊源深远,不仅是对湘西边城中野性、血性、烈性的生命强力的礼赞,也是对自然生态和人格灵性的彰显,更是作者自身关于人性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于独特的湘西苗文化和湖湘楚文化的浸润下,抒写出了“蛮性”的湘西世界中自然原始生命的美好形态.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香港陈溢小学龙瑞莲老师执教的“锐角和钝角”一课。这节课让我想起了这样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无处不在。多数听课者都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普通,没有出奇之处。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这节普普通通的常态课中,有一种别样的境界。涌动在课堂上的是人文关怀,是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龙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如何体贴和关爱学生,她把爱融入在具体的、不刻意的行动中。在龙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人文环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角色位置,二是课堂激励。…  相似文献   

11.
龙年话恐龙     
张玉朱 《生物学教学》2000,25(10):41-42
20 0 0年是农历庚己辰年 ,因十二地支中的辰与十二生肖中的龙对应 ,故又俗称“龙年”。“龙”的称谓 ,在古书记载中不尽相同。在《说文解字》中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 ,长形、有鳞、有角、有脚 ,能兴云降雨。而“龙” ,作为自然界中真实存在过的动物 ,在地球上确实是生活过漫长的岁月的 ,那就是史前的恐龙。据考证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 650 0万年至 2亿年以前的已经灭绝的古代爬行动物。爬行类是从古代两栖类的竖头类进化来的。现今所知的最古老的类爬行动物化石发现于古生代石炭纪末期 (距今约 2亿 5千万年前 ) ,称为晰螈 ,又称…  相似文献   

12.
阿昌族之称谓因地而异,有“蒙撒”、“蒙撒掸”、“衬撒”、“汉撒”“峨昌”等,汉文史籍中多为“峨昌”、“莪昌”、“阿昌”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另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等地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操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正> 侗属百越,已无异议。然属百越哪一支系,尚未定论。拙文试就侗族族称族源问题谈谈管见。侗族自称为“kaml”、“jami”,其内部可能是根据原始支系的不同,互称为“kaml tanl”、“kaml jaml”、“kaml laox”;也有因不同居住区方言土语关系称作“kamc”、“kenc”的。据汉文史书记载,“kaml”在历史上曾因不同时期而称谓各异。既有“越”、“蛮”、“僚”的泛称,也有“开明”、“甘”、“仡伶”的专称,明代始有“侗人”、“洞家”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才把“kaml”定为侗族。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是从隋唐时期乌蛮部族中分化形成的一个单一民族,自它形成单一民族起,见诸汉文史籍的族称不胜枚举,但自隋唐到清代的"和蛮""和泥""斡泥""窝泥"等族称,均系他称而非自称。通过考察彝族对哈尼族的称谓,并与历史文献中的哈尼族族称作对比,认为历史文献中哈尼族族称是彝族对哈尼族先民的称谓。又通过对哈尼语和彝语语音对应关系的探讨,认为彝语中对哈尼族称谓其实来自于哈尼族自称,即"和泥""窝泥"等族称的本源是哈尼族的自称"哈尼"。汉文文献中从"和蛮""和泥"到"斡泥""窝泥"等哈尼族族称的演变与彝语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家常课”如同我们吃的家常菜、家常饭,虽说普通,但却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常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许多教师在课改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与重视“家常课”的教学分不开的。 但在课改进程中,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公开课演戏型、家常课应试型的“二面人”现象。老师们常说,我还是蛮喜欢听别人的课,听一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地区,(牜龙)牛苗科Gerauiaeeae野生的药用植物,经过全面普查共发现了二属七种。一、(牜龙)牛苗属Erodium L.herit 1,(牜龙)牛儿苗Erodiuoum Stohanum Witid, 全草入药。分布:生长在全干地草丛中。  相似文献   

17.
我的这八年     
“我觉得自己还蛮有实力的” 我是1995年晓庄师范大专班毕业,分配到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担任数学教师的。我的课不敢说好,但是在搞教研课活动时,不少老师说我的课自然灵活,我自己感觉也是这样。我觉得做一个好教师首先就要能上课。经过那么多次的公开课、赛课以后,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我不怕上课。 开始工作时,我对上课就很有信心。也许是年轻气盛,我觉得自己还蛮有实力的。 那一段时间的生活比较简单,住在学校宿舍,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每天下了班,自己烧饭,  相似文献   

18.
正确运用不同的称谓可以使言语交际更加得体。现代汉语中的“警察叔叔”类称谓有不同于其他称谓的特点,遵循“职业(职务) 亲属(称谓)”、“职业(职务) 职业(特殊职业)”的结构原则,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这类称谓多受表达习惯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相信许多OL都曾遭遇这样的尴尬:称呼一位年长同事“大姐”被白眼N天,被VP、PA嫂等新新称谓弄得一头雾水……在人人高喊“充电”的时代,看来补好“职场称谓”这一课大大有用!人情社会适者生存,办公室里你可千万别喊错人。  相似文献   

20.
抄袭的称谓读大学时,因赶写作业之急,不得不时而抄袭一下同学的作业,以来应付“差事”。对抄作业,各系的学生亦各有自家的特色叫法。计算机系的叫“拷贝”,生物系的叫“克隆”,新闻系的则直呼之“盗版”。虽然名字叫得蛮有趣味,却终有不雅之嫌。但看到社会上盗版、抄袭满天飞的黑色时尚,我等学子也实乃小儿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