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的哲学思考,向来是历代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对人以及如何成人问题的特别关注,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之一.诚然,先哲们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和论述,囿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说是鱼龙混杂的,但开掘那层深厚的民族积淀,仍可看到粒粒熠熠闪光的珠玑.串连它们并给以批判地继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这一任务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2.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哲学上是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超越,还是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革命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实现了对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建立了“超越”哲学。马克思的“超越”哲学,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结合二者又高于二者的真理。这种观点认为,自恩格斯、列宁以来,人们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史家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本质上把众多本属于小说范好的东西当作“史”来看待,认为小说是其实的;二是从史的角度评价小说之得失,形成小说以资治、教化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导致小说创作长期处于史与说之间的模糊地带,对艺术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强调生命超越境界,这不仅体现在人生哲学上,且体现在美学诗学上。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将人生作为审美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分四方面讨论了:儒道释的和谐、妙道、圆融的人生自由之境;孔子的十年一境和王国维的三个境界说;冯友兰的人生四层境界说;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和傅伟勋的生命十境说。强调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型中,重新审理和关注中国文化境界说,发扬其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一面,使东方文化精神在新世纪的中西文化思想对话中重展其精神勉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人为出发点,把人放在中心的地位,中国哲学的这种传统成为影响教育的第一因素;中国哲学对教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性、人格及教育原则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问题意识"是对学习对象进行探寻、质疑、研究的心理习惯。以"问题意识"组织教学,可以超越原有以"教科书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适合于以文论文本导读为主要方式的古代文论教学。实施"问题意识"教学的基本策略就是"向古人提问",即从文学观念或文学发展史角度,依据文论文本所涉及的问题域,追索古代文论文本涉及怎样的问题,而今人对同样的问题又是如何界定和阐述的。这样就起到了一种古今对话融通的作用,有利于将古代文论知识融会到学生总体文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哲学思想繁荣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是富于哲学思想的民族。中国古代哲学是独立发展的,中古时代虽曾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中国固有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了,出现了试图融合中西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开辟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斗争和相互影响相互推移的过程,同时包含辨证法思想与形而上学观点的对立斗争。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一时代的重要哲学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典型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古代哲学中出现了各持己见、互相矛盾;古为古用、不为今用;心物不分、东方特殊;不要“基础”、不讲科学等问题,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存而不论”作为中国哲学中一个颇具特色的命题,充分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系统思维、直党思维,强调“悟”这一思维模式的特色。在本质上,“存而不论”是中国哲学以实用为目的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开显;在价值层面上,它是对真、善、美三者之交融和合的自觉化追求,是中国“圆”性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学所谓“立象尽意”之“意”,并非是对事物外在形具的反映,而是对所谓道理以及道理之法式的内心体悟。而只有立象,才能“见其形”,才能极尽体道、御器之意。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人所谓“立象”,“案其图”不过是手段,“想其生”才是目的;“见其形”不过是手段,“执其功”才是目的。“立象”的目的是用以“尽意”,而广告设计中“尽意”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虽然在这里“立象”和“立意”都看似变成了促销的手段,但在创作中“立象”仍然是为“立意”服务的。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贯穿一些“问题”.以便启发学生去“思”、去思考。如哲学的基本问题,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问题,辩证法的人文情意问题,认识论的“转识成智”问题,人的存在和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三个代表”的意义等。哲学的本质作用是教人去“思”。如果说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能一道去“思”、去思考一些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哲学距离他们并不很远,而和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也有商品市场,既有市场,自然也会有市场意识,既然有市场意识,就必然会有广告,而广告也就必然要尽可能满足招徕之意,达到招徕的功能,回头重审中国古代广告可以发现,现代广告设计也可从中国古代广告有所学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史上,教育哲学家孔予首次提出了圣人人格。作为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初步确立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范武。在先泰教育哲学家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下,圣人人格不断丰富.此范武得以确立。魏哥时期,玄学教育哲学家对圣人人格作了玄学化的阐释,理想人格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等教育哲学家赋予了圣人人格更为丰富的内涵,理想人格发展到了顶峰。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内在人格完善和外在践行相统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相统一,对于加强高校德育,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古字“我”的产生、演变来分析我国古代社会个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来的中国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实质性特 征。这是由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这样。中国古代哲学在主题、世界观、社会功能三个方面,都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几千年来伟大中华民族寻求生存和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消弭战乱、治国安邦的丰富政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秉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丰富理论遗产,建构好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与西方哲学的“存在”相对应的概念,但有类似的思想,知道、气、理等;不过仅仅是类似,而不是相同,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所理解的这些范畴虽然具有本质的含义,却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与感性事物融为一体的.在现代中国哲学中引入了西方哲学的诸多概念,包括存在(being)概念,但由此引发了翻译问题的讨论,许多学者主张把being翻译为“是”.这种翻译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将其译为存在是合适的,翻译根本上是一种理解,是把另一种文字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嵌入本族文字和文化的过程,而理解就会有差异.因此将一种哲学完全准确地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哲学研究的重点就不应放在文字的理解上,否则便会舍本逐末,妨碍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单就人生哲学方面而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数道家尤其是庄子学说的自由度最广、民主性最强,自然无为和不干涉主义的超越意识,千百年来构成了反抗封建专制政体和僵固思维模式的一股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9.
登高是中国古代文人常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他们通过登高望远来感荡心灵,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在这些诗歌中,哀痛、苦闷、悲心、豪情、壮志等各种情感得到了抒发,生命意识得到了张扬。  相似文献   

20.
巨文明 《甘肃教育》2008,(16):56-56
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一问题好像是在现代社会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的,其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到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类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中国古代的环保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