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很多制造型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精益化不足和精益化过度,而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精益化,准确了解企业自身精益生产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把模糊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对企业精益生产水平的评价,建立科学、系统的精益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实例分析表明,网络模型的实际输出值与预测输出值相差不大,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精益思想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企业管理与发展的理论,是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采用的科学理念之一。本文基于这种背景,简析了精益生产向着精益企业转变与发展的基本过程,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论证了转变的过程与方法,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3.
精益生产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管理理念。为提高竞争力,我国企业也掀起学习精益生产的高潮,但实践中却存在着对精益生产理解上的误区,不少人认为精益生产的应用范围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即应用精益理论解决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或浪费。这种观念影响了精益理念的应用和推广。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精益设计的概念,拓展了精益理论的应用范围,指出精益设计是今后科学地进行工厂设计的发展趋势,最后用示例验证了精益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5S”管理是精益生产持续改进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涛 《科学与管理》2006,26(6):52-53
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实施精益生产,追求持续改进,从哪里着手,在企业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践证实,从最基本的“5S”管理入手,强调“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OS)、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5个要素,把握环境、现场、安全、制度、人才的各个方面,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石,是精益生产持续改进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企业管理创新、整合与精益六西格玛实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质是持续改进和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在对企业管理创新特点和精益六西格玛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精益六西格玛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法,并给出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创新实施的成功案例--宝钢六西格玛精益运营、中国一航精益六西格玛和戴尔BPI.  相似文献   

6.
精益生产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精益生产模式及其应用,指出它是一种现代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主要强调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益和高柔性,是中国企业发展现代工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在推动实施精益生产方式中的局限性问题,本文从精益运行的核心理念入手,分析了传统成本核算的缺陷,提出了WBS和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体系中应用模型,以推动实现生产方式的"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精益生产组织实施与物流关系基础上,指出物流的关键支撑作用.从应用的角度对精益生产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结构和作业管理进行研究,用案例描述生产物流系统运作过程.用物流方法诠释精益生产,延伸和拓展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
襄樊市中小企业精益生产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襄樊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襄樊凯瑞科技有限公司某生产线进行实例分析讨论,综合襄樊市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提出襄樊市中小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许明  寇值达 《科技风》2011,(17):123
精益生产,又称准时化生产,是继单件生产方式和大量流水线生产方式后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诞生的全新生产方式。本文结合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精益生产的实施工作实际,介绍了合理实施精益生产的基本要点和关键步骤,总结了精益生产方式在法兰盘零件机加工生产线设计中的应用经验,同时为其他同类机加工生产线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戴翔 《科研管理》2014,35(6):108-114
本文采用最新测度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方法,并据此实证研究其对中国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从总体层面来看,提高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效率水平提升;(2)从服务贸易分部门来看,新兴服务贸易领域进口技术复杂度变化对我国制造业效率水平的影响,要强于传统服务贸易领域进口技术复杂度变化所产生的影响;(3)从制造业分部门来看,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效率水平的影响,要甚于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提升制造业效率水平,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不能脱离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格局和全球分工体系。因此,进一步利用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优势,抓住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契机,努力提升我国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态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深入挖掘数据的基础上,从资源转化能力变化指数、市场化能力变化指数、技术能力变化指数、比较优势变化指数等方面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贾瑞乾  陈松  李炼 《科研管理》2019,40(8):198-205
专利数量和结构是表征企业乃至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而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低质量专利泛滥的现象,企业迫切需要明确的专利组合战略,以有效提升企业的价值。本研究通过收集2012-2016年上海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专利拥有量,并选取托宾Q系数作为企业价值衡量指标,分析专利组合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专利数量可有效提升企业价值,如果组合中发明专利的比例足够大,则提升组合中专利的数量可显著提升企业的价值;第二,不同创新程度的专利对企业的价值影响不同,创新度高的发明专利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本研究为企业制订合理的专利组合战略、提升企业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政府制订差异化的专利申请资助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磊  刘晓宁 《科研管理》2018,39(8):34-42
本文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制造业总体及16个细分行业1992-2012年的国内技术含量和垂直专业化指数,结果表明 国内技术含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垂直专业化指数不断提高,制造业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利用系统GMM实证分析了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国内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进口贸易能够有效促进 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并且国内自主研发的作用要大于其他几个变量。(2)过度嵌入垂直专业化会造成“低端锁定”效应,不利于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3)强大的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我国全局发展与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徐工和潍柴为案例研究对象,从“突破路径—技术创新能力—突破结果”的整合视角探讨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演进路径和核心要素。研究发现:第一,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多项技术集中突破、多类产品集体创新的特点,其技术突破路径是从技术引进到改进升级,再到自主创新,最终实现技术与产品全球引领的过程; 第二,支撑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技术创新能力由资金与技术、关键人力、研发与产业布局能力构成,并不断演进,实现由内部管理到外部治理,再到全面协同。本文研究结论为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Policy》1986,15(1):13-19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impact of R&D expenditures (as a ratio to value added) on the rat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crease using the data of 135 to 168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each of two periods - Period I (1966–73) and Period II (1974–82). The rate of return on R&D stock is estimated at 20 percent in Period I and 17 percent in Period II, but is found to decrease when industrial intercept dummies or the rate of deflated sales growth is added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suggesting the inter-industry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exogenous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existence of a learning effect. Interindustry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return on R&D are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7.
Constructing ensemble models has become a common method for corporate credit risk early warning, while as to deep learning model with better predictive ability, there have been no fixed theoretical models formed in corporate credit risk early warning, as such models often fail to conduct further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us, this article builds a new two-stage ensemble model using a variety of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represented by deep learning for corporate credit risk early warning, which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but also qualitatively analyze the source of corporate credit risk from multiple angl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t first stage, the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re-assign the instance weight in correlation degree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At second stage, this study adopts Bagging method to integrate multiple 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nd borrows idea of N-fold cross validation to exp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base classifier. Empirically, this article selects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tween 2012 and 2021 as datasets, including 467 samples with 51 financial indicators. The new ensemble model has the highest F1-score (87.29%) and G-mean (89.47%) among comparative models,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s corporate risk sources. Further, it also analyzes how to increase early warning effect from the angles of indicator number and time span.  相似文献   

18.
融资约束是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文章充分发挥Surper-SBM精准测量融资效率值并排序的优势,利用2010-2016年45家上市公司的2205个观测值,计算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不同融资效率值,并根据目标效率值大小对企业进行分区。同时,为了探究影响融资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利用Malquist指数模型研究综合效率指数轨迹、技术效率轨迹和技术进步效率轨迹的动态变动。研究表明:我国高端装备业整体的融资效率均值大于0.85,但91.11%的上市公司处于非效率状态;Malquist平均指数总体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但是融资效率呈现波动性特征;技术效率指数受规模效率影响大而纯技术效率作用不明显;88.89%的企业注重持续的技术创新,但是技术进步因素还未成为提升融资效率的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R&D生产系统看作一个投入产出的生产决策单元,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R&D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工业R&D生产效率在下降,地区间R&D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在扩大;东部的上海、天津和西部的青海、宁夏四个地区比较稳定地处于前沿面相对效率位置,远离前沿面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和中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R&D生产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性不显著;产权变量是我国地区大中型工业R&D生产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