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克平 《湖南教育》2004,(19):26-26
青少年一代是祖同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对他们寄予厚望,给予无限的关心:这种深厚的爱主要是通过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来实现的。爱是无私公正的,绝不能存在丝毫的偏见。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偏爱优等生,嫌弃“差生”。学生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学生观,也是第一位的学生观。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支柱、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播  相似文献   

2.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过:“要改良我们用来培育人类的未来和锻造人们的命运与幸福的教育田野.只有下述条件下才有可能:保持师生在精神上的一致性,绝不能使这种一致性有丝毫的损害:确保师生共同创造、共事合作的相互关系.绝不能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散布丝毫的不信任感:以最精湛的教育技巧的形式体现对儿童的爱,绝不能使这种爱有丝毫的削弱:尊重和确立儿童人格的尊严.绝不能使儿童成长的快乐受到丝毫的侵害:  相似文献   

3.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涵盖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理解和期待,这是教师的高尚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教育的前提。伟大的师爱足以影响学生的终生,绝不能起于心而止于口,它是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运用智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他们自然会将这种爱反馈,以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有了博大的爱,什么教育问题不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4.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对学生的爱,绝非个人的爱,是一种对于青少年一代寄予无限希望的爱;是每一个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祖国和民族无限忠诚的爱。教育需要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有教育存在的地方,就需要有爱。教育与爱相随相伴。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无私的奉献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艳 《教育艺术》2008,(5):30-30
聚集当代青少年,我们看到的是,舒适的环境和享用不尽的爱。然而,爱多也有“失”。生活在新世纪的青少年,从呱呱坠地起,被倾注了太多的爱和期望,让他们在幸福的成长中,无形中多了一份压力。  相似文献   

6.
聋哑青少年由于生理缺陷的客观存在,而短缺了解社会的能力。但我们绝不能由此将他们视为离群索居,脱离社会生活关系而生存的某种抽象意义的人,社会的诸方面影响,必然在他们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王金秋 《中国德育》2007,2(10):76-78
社会责任感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也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责任意识不仅反映其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大业。而爱与责任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爱、特别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就不可能产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这种爱是一种大爱,它无形,无言,无边。  相似文献   

8.
《湖北教育》2005,(6):1-1
教师职业是一个播撒“爱”的职业.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做人。今天,“爱”的丰富内涵,被郑琦同志用42年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做出了完美的诠释。他把对事业的热爱,化为对青少年的关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郑琦是一面我们弘扬高尚职业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如何扩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学习的广泛兴趣,进而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选择突破口落实在行动上。  相似文献   

10.
王叶婷 《上海教育》2004,(8S):48-49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唱响爱我中华,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中深深扎根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爱和性合为性爱。爱是倾向性好的感情,人在青少年期萌生指向性的爱,最初为思念。性是异性间合而为一的欲求。爱和性随着生理的成熟一同到来。人对性是用身体来认识,对爱是用心来认识,二者殊途但终合为一,即性爱。性爱可以分为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和无性交的爱三种。爱与性交一方面具有相互的规定性,另一方面还有单方面的规定性。性爱是面向完全的、理想者的。性爱的原动力是理念,性爱前瞻性地志向于尚未存在的将来。  相似文献   

12.
情感的异化     
1.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中学教材的重要篇目,对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加强青少年爱心教育,是重塑完美人格,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和当下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提出青少年爱心教育的基本途径:建立教师对学生爱的教育模式;纠正教育功能的错位,体现爱心教育的真正内涵;在自然界中开辟熏陶青少年爱心素养第二课堂;编写培养青少年爱心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丧葬礼俗其实质之一就是人类对于爱的潜在表达。从爱所具有的情感、友谊、审美、欲望等四个特性为出发点,可以清楚地看到:羌族丧葬礼俗过程就是对羌族民众社会情感、道德情感、审美以及友谊情感的激发过程,即是对爱的激发过程,也就是爱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既表达了对逝者的爱,又表达了对生者之爱。羌族丧葬礼俗中蕴含的爱的教育给予我们几点启示:即爱的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是推动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风筝》写的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和小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春二月是风筝时节,但他“向来不爱风筝,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相似文献   

16.
亲和教育是中国教育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继承与发扬这一传统,对充分发挥现代家庭在教育子女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与学校、社会或其他青少年教育的场所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以“爱”为主要内容的亲情,这是家庭亲和教育的天然基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伟大的人类之爱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爱是任何他人不能剥夺和代替的,这是施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心理条件。教育理论与实践均证明了家庭亲情在教育中的巨大力量。   亲和教育,主要是指在家庭教育中为青少年营造一种精神和物质相…  相似文献   

17.
《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文章以准确、凝炼的词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的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教这篇课文时,应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又绝不能让话满堂飞,应该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会爱国主义的内涵,把爱国主义的教育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杨玉红 《山东教育》2005,(26):62-63
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青少年的成长存在片面认识,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误。很多家长普遍重视青少年的生理卫生保健,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很多青少年身体健壮、智力发达,但他们缺乏同情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父母应该懂得如何正确地爱、教育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过度的溺爱,  相似文献   

19.
张锐 《山东教育》2005,(11):11-12
人人都爱听故事,特别是青少年,天性就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有很多故事的寓意很深刻,如果在班会中能选择好故事,让“故事”说话,借故事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效果当然要比冗长乏味的论说好得多。  相似文献   

20.
赵忠心 《班主任》2012,(3):31-32
常言说:“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中小学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家长对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绝不能放任自流。然而,严格管理教育说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