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把     
燃烧一个燃烧的火把,我当然要把它举起。谁叫它落到我的手上呢?燃烧的火把,很温暖,很明亮,很有耐心。火把只知道燃烧,却不知道它的火光能把大地和天空照耀成什么模样。既然是一个燃烧的火把,我就必须把它举起。谁叫它落到我的手上呢?一条河一条河必须弯曲,一条河必须咆哮。一条河必须把石头击碎,必须把山劈开。一条河必须弯曲,才能从南方进入北方,从北方进入南方。一条河必须弯曲,安详的水,才能从我的瞳孔流入  相似文献   

2.
镁条在CO2中燃烧实验是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它不仅说明了镁能跟某些氧化物起反应,同时还说明了镁燃烧时不能用CO2灭火的原因。实验过程中,如果按照现行高中化学第二册22面所述做实验,实验不容易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镁条的表面附着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镁条与CO2反应。如果实验中改用除去氧化物薄膜的镁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速率又太快,要用比较长的镁条才能使实验成功。我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克服了以上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1.发光、火焰、火星。发光是固体物质微粒被灼烧的结果,如镁条在空气里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火焰是指可燃性气体燃烧的结果,受热时能够产生可燃性气体,固体或液体燃烧时一般都能产生火焰。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实际是硫磺受热时变成的硫蒸气在燃烧。火星一般是沸点很高的固体燃烧产生  相似文献   

4.
1探究性试题 探究性试题一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相似文献   

5.
烃完全燃烧的一条规律李忠俊杜爱英李平规律: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量决定于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推导:由烃完全燃烧的方程式可知:1molC原子消耗1molO2,4molH原子消耗1molO2。一定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物质的量就可表示...  相似文献   

6.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相似文献   

7.
借鉴并整合了互联网上“大象牙膏”与“镁在干冰中燃烧”两个实验视频的内容,设计了镁在二氧化碳泡沫中燃烧的实验.借用洗洁精的助力以及盐类的水解反应,获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泡沫参与镁条的燃烧反应.实践表明,新的实验设计提升了该实验的趣味性、观赏性、可操作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中学化学教材讲的燃烧条件就3条:可燃物、助燃物、着火点,但为何蜡烛抽掉烛芯就无法正常点燃,工业酒精中要加入甲醇、方糖要沾上点香烟灰才能引燃;铁钉烧红后伸入氧气瓶中为何不见火星四射;民间"打铁花"表演为何一定要把通红的铁水打成碎末才能见到满天火星飞舞的壮观景象;粉尘爆炸实验又点火又喷粉为何常常失败;锅内大豆油起火时在火上浇油为何把火给浇灭了;为何教材上只安排氢气而不安排甲烷的爆鸣实验;氢氯爆鸣实验中氢、氯两气的体积比为何要选1:2等等.解答这些问题仅凭上述3条很难自圆其说,很多燃烧"异象"和燃烧实验背后隐含着燃烧的第4项条件,这第4项燃烧条件又因燃烧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多端.对这些中学化学教师应该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9.
1.发光、火焰、火星发光是固体物质微粒被烧灼产生的现象。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火焰是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受热时能够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固体或液体燃烧时一般都产生火焰。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实际是硫磺受热时变成的硫蒸气在燃烧。火星一般是沸点很高的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火星实际是炽热的固体或固体熔化物。如,固态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这些火星实际是炽热的四氧化三铁的熔化物。2.烟、雾、烟雾烟是大量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如,磷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汽油的燃烧特性,搭建了基于静电喷雾燃烧技术试验台,对燃烧室内沿轴向位置的气相温度和燃烧室内关键位置烟气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测试。实验用直径和高度分别是50 cm和80 cm的铁桶模拟燃烧室,在桶的一侧同一条直线上纵向均匀间隔10 cm打出若干个圆孔;采用桑塔纳3 000的喷油器使汽油雾化;用针尖电极和静电发生器使汽油带上静电。当喷油器喷射出来的汽油持续燃烧时让热电偶和废气分析仪的探头通过圆孔伸入到铁桶各个高度的中心部位,分别测试带上静电前后桶内沿轴向位置的气相温度和关键位置气体组分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静电喷雾燃烧技术明显提升汽油燃烧的热效率和改善烟气的排放,使用静电喷雾燃烧技术后,喷嘴附近温度升高幅度可以达到18%左右;HC排放下降幅度可以达到60%以上,CO排放下降幅度可以达到58%以上,CO2排放的增加幅度可以达到52%以上,NOX排放下降幅度可以达到45%以上。从而为节能减排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若烃的分子式用C_xH_y表示,烃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_xH_y+(x+y/4)O_2→~(点燃)xCO_2+y/2H_2O.根据不同的情况,可总结出与烃完全燃烧有关的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12.
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火焰呈明亮的蓝色,烧杯内壁有水滴生成.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4.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白色物质.5.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  相似文献   

13.
蜡烛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在现行九年级上教版化学教材中到处都闪烁着蜡烛燃烧的光芒.一支小小的蜡烛燃烧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化学道理,有关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一、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例1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C.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学习》2005,(5):28-30
发光是固体物质被灼烧时产生的现象。如镁条在空气里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相似文献   

15.
钟同福 《课外阅读》2011,(13):56-57
公元1540年,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在罗马的亚壁古道(一条古罗马大道)旁边的坟墓里发现了一盏燃烧的灯。这个坟墓据说是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女儿之墓。西塞罗的女儿死于公元前44年。显然,这盏灯在这个封闭的拱形坟墓里燃烧了1584年!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课本《化学》第二册(必修)第2O页实验[2—2]是铝热反应的实验,该实验是让镁条经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但如果按教材要求去做,用小木条点燃镁条,实际做起来比较难,如果用酒精灯倾斜去点燃镁条,又不符合实验操作规则。为此,我对实验中镁条点燃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1.取长约10cm的一段镁条,用砂纸擦去其表面的氧化膜。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的中间部位,在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燃,待其燃烧后,竖直地插入铝热剂中,然后移开坩埚钳。 这样点燃镁条一燃就着,实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1.实验目的:了解金属镁与氮气反应的性质,运用物理学和化学原理巧妙地分析化学现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实验用品:钟罩、水槽、酒精灯、止水夹、燃烧匙、带有玻璃管的胶塞、自来水、木条、镁条等实验操作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空气中获得氮气在盛有部分水的水槽水面上放一个四周叠起呈凹状圆形铝箔或表面皿(用来收集镁条燃烧后掉落的白色固体);将钟罩置于水槽中,然后将盛有红磷的自制燃烧匙点燃后由钟罩上口插入钟罩内,塞紧胶塞。(说明:由于钟罩上口较小,该燃烧匙为学生自己用铝箔、铜丝制成,并通过导管上部的胶管和止…  相似文献   

18.
中学化学中应该用一氧化氮气体遇到氧气变为棕色的二氧化氮法检验氧气,而不应该用带火星木条是否重新燃烧检验氧气。因为一氧化氮法远比带火星木条法灵敏准确,而且对混合气体可随意检验。带火星木条法中如果不能重新燃烧,不一定就是没有氧气,很有可能是有氧气,但其含量不足以让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同时带火星木条法对不明成分的气体不能随意操作,因为如果遇到易燃易爆的气体往往会造成突发性火灾及爆炸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一、开展校内研究性实验1.提问设疑,研究反应产物。如做完课堂演示实验Mg条在CO2中燃烧实验后,用类比法设问:Mg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反应可以进行,且反应原理、产物与Mg条在CO2气体中燃烧相似。这时,教师演示Mg条在SO2气体中燃烧实验,观察产物并未发现容器内壁有淡黄色固体硫产生,却有白色固体物质生成。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Mg与生成物硫高温下能否反应?”引导学生得出有MgS生成的结论。再用稀H2SO4使白色生成物溶解,且有臭鸡蛋气味气体产生,则说明Mg(过量)在SO2气体中燃烧时,有MgS产生,反应方程式是:3Mg SO2=点燃MgS 2MgO。通过提问设疑,分析研究,配合实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尝试到了研究性实验的优越之处。2.透过现象研究催化剂的催化性。在做教材中用Cu或Ag作催化剂,氧化乙醇得乙醛的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Cu的催化性,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操作与现象:先加热A产生乙醇蒸气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再加热B处。B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C处无水CuSO4由白变蓝,即证明有水生成;D处产生白色...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氯水的配制、Mg条在CO2中燃烧和验证SO2漂白性三个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