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散打运动是一项以对方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较力”的对抗性项目。力量素质又是一切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之一,俗话说:“一力降十会”,“一胆、二力、三功夫”。都说明了力量素质在实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的基础,也是掌握技术的必要条件。力量素质的发展往往影响到其它素质的发展,有时技术掌握运用的不够,主要就是因为部分力量不足造成的,所以力量素质练习就成为改进技术、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短跑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旭峰 《中华武术》2004,(12):16-17
身体训练是田径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运动成绩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体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而专项身体训练主要是发展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所以,提高专项身体训练水平是短跑运动员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基本途径。短跑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短跑的力量、速度、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训练。  相似文献   

3.
试论柔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量训练是竞技体育运动中常用的练习手段之一,是提高运动成绩必要的保证,是发展肌肉力量训练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柔道项目对运动员速度力量、力量耐力方面的要求很高,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训练和比赛。本文就近年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从项目特点和安排上进行简要总结,为柔道运动员今后的力量素质练习提供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4.
耐力素质在当代运动训练及竞赛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许玉如,冯常迎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先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及竞技能力发挥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关于身体素质,人们虽将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作为...  相似文献   

5.
少年跨栏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年跨栏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杨光跨栏是田径运动技术较复杂的项目之一,因此,要想提高其运动成绩,必须掌握跨栏运动基本技术和不断提高各项运动素质。跨栏运动员的素质要求是很全面的,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每项素质都直接影响其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  相似文献   

6.
对于青少年柔道运动员来说.对身体素质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在熟练掌握柔道专项基本技术的同时,必须抓好爆发力、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的训练.为成为优秀柔道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力量素质的提高不只是能够促进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掌握,而且对提高其全面身体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搞好柔道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大大提高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3个方面选择柔道体能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探讨我国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的体能特征,提高训练和选材的科学性。研究结果:(1)与一般运动员相比,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颈部、上肢和小腿围度较大,去脂体重较高,体脂含量较少,符合世界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的形态特征;(2)无氧代谢能力是女子柔道运动员的典型评价指标,优秀运动员具备突出的磷酸原供能能力,但糖酵解供能和有氧代谢能力亟待提高;(3)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具备均衡而突出的运动素质,表现为基础力量好、身体柔韧性好、灵敏协调性突出,优秀运动员应重点围绕着专项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快速力量耐力)、专项灵敏协调(手法综合运用、动作快速转换和投技寝技转换快)和基础耐力的提高展开训练。  相似文献   

8.
柔道项目是以力量为基础的:竞技对抗项目。力量素质是柔道运动员最基本的运动素质,是战胜对手,取得比赛胜利的必要条件。柔道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以及力量耐力方面都要求很高。所以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9.
黄智 《中华武术》2010,(7):22-24
发展运动员的素质是提高成绩的基础,科学选择训练手段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只有抓好这两个环节,才能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训练效果。运动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忽视柔韧素质训练,会导致运动素质之间不均衡的发展,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给今后的训练带来一系列麻烦。  相似文献   

10.
全面发展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员跳高成绩的基础,科学选择训练手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两个环节才能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实验证明忽视任何一种素质训练,都会使运动员身体素质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尤其是力量素质的训练,对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全面发展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基础,科学选择训练手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两个环节才能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对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进行训练,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忽视任何一种素质训练,都会使运动员身体素质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尤其是力量素质的训练,对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根据现代训练学的研究成果证实:全面运动素质的高度发展,能迅速地提高运动成绩。力量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它有助于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爆发力的提高。对于现代短跑运动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对于对抗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各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必须全面发展。就柔道项目而言,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力量、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等素质。其中力量素质是全面发展素质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各项素质训练中,力量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14.
短跑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是速度、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等素质综合训练的结果。力量素质是提高短跑成绩的关键。实践证明,教练员正确认识短跑技术特征,合理设计和选择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是提高短跑运动员成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跨栏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栏跑属技术性较强的田径运动项目,运动员要想提高跨栏成绩,除掌握跨栏跑基本技术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身体素质。跨栏跑项目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很全面,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每项素质都直接影响其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中必须重视各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 展。   力量素质对青少年跨栏运动员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专项运动素质。因此,在青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阶段,如何结合技术及身体训练,合理安排力量素质训练,是培养高水平后备 人才的关键。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和训练的经验就如何在青少年时期,发展跨栏运动员…  相似文献   

16.
柔道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而且全面的,在熟练掌握柔道专项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爆发力、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力量素质的提高不只是能够促进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掌握,而且对提高其全面身体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搞好柔道训练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年男子柔道选手身体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方差分析、差异性检验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对1994年全国少年男子柔道锦标赛的素质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结论:我国少年男子柔道选手60~78公斤级素质成绩在8个级别中是最好的;影响柔道成绩的主要因素、指标依次为立定跳远、四项全能、引体向上、100米跑;在素质训练中应以上述主要素质指标为主,但也不能忽视1500米跑的耐力训练。  相似文献   

18.
对于对抗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各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必须全面发展。就柔道项目而言,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力量、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等素质。其中力量素质是全面发展素质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各项素质训练中,  相似文献   

19.
1.身体训练 中长跑项目是在全面身体训练和掌握合理技术的基础上,围绕专项耐力这一主要素质训练,耐力是中长跑项目的核心。中长跑成绩是内脏功能及速度耐力、力量素质在跑中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少年时期要系统地、有所侧重地、形式多种多样地安排内脏器官的训练,只有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和最大吸氧量,才能保证少儿运动员具有较长时间工作能力。但是如果只有好的内脏器官功能,没有好的速度、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也难以掌握较好的运动技术,只有好的素质,没有合理的运动技术,也难以表现出较高的运动成绩。因此,素质与技术应协调全面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对于柔道运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素质,是学习、掌握技术的必要条件。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其总体竞技水平的高低,也是比赛中战胜对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所以,应重视对力量素质训练的研究,加强对运动员力量训练比例的安排。其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根据柔道运动力量特点,技术规律和队员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