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多提问题.现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曾说过:"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创造始于问题,而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学习了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后,使我感受颇深:1、即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评价问题是提问能力的具体的体现,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提出问题是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让学生问得更精彩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创新始于质疑,知识源于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何利用化学学科实验的特有功能,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个鼓手要想敲打出美妙动听的音乐,需要掌握打鼓技巧,如用力的大小、节奏的快慢等。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一面鼓,那么,设问就是教师手中的"鼓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落下手中的"鼓槌",才能敲打出美妙动听的乐章呢?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一节课中,学生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情感和认识得到升华,都离不开好的设问。巧妙的设问能将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思辨性、发散性融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出现新的发现与突破。所  相似文献   

6.
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美术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君 《陕西教育》2005,(1):26-26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美术课堂教学"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解决问题。最终发现新的问题,以达到推动学生美术学习进程的作用。这种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当前美术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针对当下大部分学生不懂如何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的现状,通过开展以生物科学史为案例事件,以"提出问题"程序性知识为案例主题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体验"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程序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提出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获得"提出问题"的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8.
周加许 《教师》2012,(4):72-72
问题是现象和内容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效载体。“问题性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研究、探索问题,获取成功喜悦,实现学习能力和品质提升。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指出:“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一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创造始于问题.因此,课堂教学要特别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波普尔指出:"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概念的形成,知识的应用,思维的提高都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问题串"的教学模式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就是教学的"心脏",问题就是思维的方向。一切科学发现,始于发现问题,始于问题激发出来的探索活动。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育把知识看作一种教育结果 ,它关心的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现代教育则把科学看作一种过程 ,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的知识外 ,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探求知识”这是当前教育科研的重大课题 ,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与教学实践中的一种自我超越。教学中 ,我尝试着用问题唤起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行探索。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科学理论的发现始于问题 ,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  相似文献   

13.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科学家哈恩讲过:“一个在头脑中从来就没有新问题的人,就不会有创造.”新课程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是很难成为高科学素养的人,  相似文献   

14.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决的历史.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应该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本文以“球的面积”一节课为例,谈谈问题解决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投入阶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引入新课应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走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越来越喜欢走进"有问题"的课堂。以前,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在一节课结束之前,我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当学生说没有问题了,我就感到放心。有时,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会抽问几位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当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时,我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自己所讲的知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甚至会在心理上  相似文献   

16.
李洋 《考试周刊》2014,(48):141-142
<正>"科学始于观察,思维源于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上述理论在教学实际中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承认,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生成问题的却不多,质量也不高,课堂生成的更少,而多数的课堂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自己预设的问题,对学生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固家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组成.科学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不仅是科学探究的源头,还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核心,每个环节也都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随着问题产生和解决、解决与产生,科学探究一步步深入,问题推动探究、指引探究,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由此看来,物理教师必须要掌握“提出问题”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创造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可见,能不能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的前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我们现在的传统教育,还是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在课  相似文献   

19.
<正>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孕育的过程,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都始于大胆的猜想。科学猜想是科学探索中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所作出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苏教版《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让学生尝试猜  相似文献   

20.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始于"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特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