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刘选武 《新闻前哨》2000,(11):14-14
对外报道怎样选择题材?它有什么特点?我认为:首先必须遵循二条同步原则。我们所选择的题材,一是必须是海外受众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二是必须是我们可以和需要对外传播的。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把对内报道中那些纯粹指导省内、国内工作,而对外没有传播价值的题材排除掉;把那些我们省内、国内人认为很重要,而海外并不关心、不感兴趣的题材排除掉;把那些海外人很关心、很感兴趣,而我们不能或不需要对外传播的题材排除掉。剩下的就是对外报道的题材。其次要体现五个特性,即:一是体现对外的针对性。对内报道和对外报道都强调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对外出版要讲求针对性邵东资深的对外传播专家段连成先生在他的专著《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说:“对外传播必须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明白易懂,或者说思想性、针对性、艺术性。非常明确,所谓针对性,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对外出版作为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前,部分高校校报工作者,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任起了对外宣传报道学校的任务。自己近几年也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年在报刊、电台发稿近百篇,并且不少是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为宣传西北工业大学,提高其知名度做出一定成绩。 校报工作者从事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理论上讲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因为校报采编与对外报道工作性质、报道内容、工作方法等都是比较一致的,校报上采用的许多报道重新改写后就是一篇很好的对外稿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宣传部没有专设新闻干事,校报工作者从事对外报道,也符合高校管理机构精减、高效的原则。 从客观环境上讲,全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立国”日益深入人心,各大新闻媒介加强了对科技和教育的宣传,不少报刊台还开辟专刊、专版和专栏,如人民日报的“教科  相似文献   

4.
央视俄语频道对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平衡客观的报道手法体现了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观念的转变,报道视角呈现多元趋向,不过这种趋向仅表现在个别地方,未能真正形成多元的格局,报道内容缺乏针对性,以俄语国家和地区为内容的报道微乎其微,针对俄语受众的内容极少,未能凸显俄语频道的定位。要切实提高对外传播效果,需时刻遵循媒体定位,加强内容针对性,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确定传播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戴盈 《新闻前哨》2012,(7):32-34
在乌坎事件中,对外报道为什么没有发挥“内外有别”的优势,为什么没能及时施放核心信息,为什么在国外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中一度失声?在转型期的中国,面对一些复杂事件,中国的对外报道准备好了吗?面对“一波三折”的事件,习惯了“一锤定音”的媒体该何时介入?在复杂事件中,中国媒体又有哪些优势?本文尝试以乌坎事件为侧,探讨复杂中国的复杂事件如何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播媒介对外宣传的任务日益加重。而要搞好对外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针对性。要解决对外传播的针对性问题,既不能采取“我有什么,就给你什么”,“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的态度,又不能采取“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刊林漫步     
公正、全面地对外报道社会主义中国公正而又全面地向全世界报道社会主义中国,首先要求我们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我们说“公正”、“全面”地报道中国,就是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在改革、开放中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又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的中国。“实事求是”又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以偏概全,不吹嘘,不给外国人留下中国一切都好的印象;二是不渲染中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无论是报道成绩还是报道问题,都必须留有余地。怎样使对外报道做到公正和全面呢?  相似文献   

8.
加强针对性是做好对外报道的一条基本规律。不看对象。也不研究对象关心什么问题,就凭主观写文章、进行报道,这样的对外报道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还会引起人家的恶感;不仅不能争取到朋友,还会得罪朋友。这是我们多年来从事对外报道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对外报道同对内报道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就是对象不同。对外报道的对象是遍布五大洲的外国人,旅居异国华侨,外籍华人以及台港澳同胞。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属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他们的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外宣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对象做工作。这是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是,长期以来,在某些对外宣传和报道中,往往是“一厢情愿”,即只考虑“想要读者知道什么”,或“我写什么,你看什么”,或“有闻即发,读者看不看,我不管”,或将适于国内读者的东西,全盘端给海外读者,而不是从海外读者的需要出发,研究“海外读者想知道什么,不喜欢什么”。即:脑中不知读者是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播媒介对外宣传的任务日益加重。而要搞好对外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针对性。要解决对外传播的针对性问题,既不能采取“我有什么,就给你什么”,“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的态度,又不能采取“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的态度。要针对广大受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积极介绍中国基本情况。我们不能把国外广大受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估计过高。实际情况是:国外对中  相似文献   

11.
单波  林莉 《现代传播》2019,(10):36-41
本文追溯了晚清以来的对外报道思想,聚焦新华社对外报道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纠葛.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人在“以中国为目的”和“以世界为目的”之间徘徊,与此同时又在“以中国为方法”和“以世界为方法”之间取舍,这使得对外报道一方面产生话语封闭,失去对话性,另一方面又被西方话语规训,失去自我话语能力.通过辨析目的与方法之间的摩擦与契合,本文认为,所谓“以世界为方法”,就是用多元主义的方法理解世界,对外报道需要展现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中国.“以中国为目的”,是以可沟通的中国为目的,而非狭隘的自我论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究竟有没有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条件?为数不少的海外人士常在各种场合对此表示怀疑。其中一个论据是,中国还正在从小农经济中脱胎。如何向这些人解释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业已具备的一些条件,以及为改善这些条件所作的努力,就成了我们对外报道的责任。4月17日新华社播发的对外中文稿《中国将有“皮尔·卡丹”》,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之例。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不同写法”,是指在同样的新闻题材下,对外报道与对内报道在稿件陈述方式上的不同。这种区别并没有严格的、既定的界限,只是因为对内报道长期以来自然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写法和风格,而这种写法和风格不适应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为了遵循对外报道的规律,提高外宣效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 ,国有企业的比重相当可观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尤为繁重。作为武汉市委机关报的长江日报 ,几年来以攻坚的精神积极探索 ,在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宣传报道中加强针对性 ,努力使报道紧贴实际、紧贴群众 ,获得了读者的共鸣 ,发挥应有的战斗作用。以进行式的眼光不断捕捉新的“切入点”机关报的宣传报道都应当具有针对性 ,没有针对性等于无的放矢。然而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模式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国企报道缺乏明确的针对性 ,多是“事后总结”式的报道 ,小异大同 ,少有看头。国有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中新社记者,“两会”期间主要搞对外报道。会前,我看到,在北京饭店,来自港澳地区的记者包了十六、十七两层楼,这些记者所在的报社都派出二三名干将前来采访,不仅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文传机,有的还带来了图片传真机。 240多名海外记者前来报道“两会”,一方面扩大了“两会”的影响,宣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也给国内的对外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对外报道稿件不能在这种竞争下挤入港台海外报刊,海外舆论完全没有我们的声音的话,  相似文献   

16.
焦玉良 《声屏世界》2005,(11):58-58
实现对外经济报道的“转型升级”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报道,而是面对对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首先,在内容上实现从“是什么”向“应该是什么”转变。以往的对外经济新闻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本身,而围绕事件所反映出的普遍价值则关注不够。“是什么”的报道属于实证性报道,而“应该是什么”的报道则属于规范性报道。  相似文献   

17.
一是体现对外的针对性。对内报道和对外报道都强调针对性,但两个针对性的内涵不同。所谓对外报道的针对性,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针对海外敌对势力、西方舆论对我们的歪曲、诬蔑和攻击,选择适当的题材,用确凿的事实、生动的事例进行批驳和澄清,以正确地引导国际舆论。2、针对海外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选择题材。由于海外受众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某一个省或地区了解得很  相似文献   

18.
王海荣  曹坚 《视听界》2001,(3):28-28,39
针对国外听众进行信息传播的对外广播,是一种跨国家、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大众传播方式。根据国外听众的特点,增强节目对他们的吸引力,使之更乐意选择收听我们的广播,相对于常见的对内节目,我们在对外节目的写作中应当做好以下几道“多与少”: 一、多用事实说话,少发议论。“让事实说话”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在对外报道中尤为重要。因为国外听众只愿意接受他们认为的所谓“客观报道”,尽管“纯客观”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界把报道内容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个层面。所谓“规定动作”,就是上级领导机关指定的内容,媒体必须要报道的东西。比如会议报道、领导活动、中心工作等等。一般地说,“规定动作”往往工作性、业务性较强,写作上容易生硬,缺乏可读性。如何破解“规定动作”的难题,已成为各级党报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走出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规定动作”中没有多少新闻,或者说没有大新闻。  相似文献   

20.
孙为林 《新闻知识》2004,(12):13-14
长期以来,受对内宣传一定要“弘扬主旋律,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这一方针的影响,对外宣传中正面报道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负面报道。外国受众打开中国的外宣电视,或翻开中国的外宣刊物,所感到的是中国无时无刻不是形势一片大好。这没有完全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没有完全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