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咄咄逼人之势。孟子沦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回答齐宣王的问话,说“是心足以王矣”,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即“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  相似文献   

2.
问题解答     
问:西周灭亡的原因为何?平王东迁的真实情况如何?(南郑刘效武)答:西周最紧急的外患是西北方戎狄族的入侵。戎狄族散布地域很广,陕西西部北部,山西、河北极大部分都是戎狄族居住地。商、周人称他们为戎狄,又称为鬼方、混夷、犬戎、犬夷、獯鬻、玁狁,表示对他们的憎恶。周都镐京,接近戎狄,汧、渭两水中间,是西戎入侵的路线。成王时候曾打一次大仗,俘获鬼方一万三千另八十一人。斩首馘耳的,一定更夥。此后戎狄屡次寇周,懿王甚至被逼迁居槐里。宣王即位之初,派秦仲、尹吉甫等征伐戎狄,周朝兵力,能够阻止戎狄深入,国防曾得到相对的巩固。但是到了宣王末年,对戎狄用兵,常遭受失败。如宣王三十九年,与西戎战於千亩(山西介休附近)王师败绩於姜氏之戎,宣王死,子幽王立,周室的危机更日趋严重了。幽王时戎狄猖狂,当时的诗人曾说(诗经、召旻):“昔也日闢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可见周室衰弱时受戎狄侵陵的利害。  相似文献   

3.
梁伯国始末     
春秋时期 ,诸侯纷争 ,见于记载之诸侯国约百四余。称雄争霸者 ,凤毛麟角 ;朝秦暮楚者 ,比比皆是。存世长者数百年 ,阅历短者数十载。梁伯国即其中之一也。梁伯国始建于公元前 770年 ,始国君姓赢名康 ,秦人也。其祖由东海之滨迁居“西垂”之地。西周后期 ,犬戎作乱 ,周宣王命秦人首领秦仲为大夫 ,率兵讨伐西戎。结果 ,秦仲战死疆场。宣王再召仲子庄公兄弟五人 ,拨兵七千 ,大破西戎 ,秦庄公因功封“西垂大夫”。周幽王晚年昏庸无道 ,废嫡立幼 ,申侯联合西戎、犬戎讨伐周室 ,杀幽王于骊山脚下。平王即位 ,丰镐已废 ,遂决迁都洛邑。因幽王烽火戏…  相似文献   

4.
齐国原是西周初年在今山东东部建立的一个诸侯封国,起初,齐国只不过是一个不足方百里的小小的宗族殖民据点,后来由于姜太公、齐恒公、齐威王、齐宣王等历代国君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齐国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泱泱大国,总结齐国强盛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谈朱子怎样从《诗经》中讲历史,谈了《大雅》和《国风》中的篇章,现在谈谈《小雅》吧。学者说,《诗经》之中,“风”与“雅”的区别,就好像现代音乐中的地方调与京调一样,非常明显。《大雅》共三十一篇,都是西周时作品,《小雅》共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最长,从西周到东周都有,而以周厉王、宣王和幽王的时代最多。它们的作者,多数是周王朝的上层人物,也就是贵族,少数是人民的作品。学者又说,《大雅》和《小雅》的产生地,在镐京、雒邑,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有周族史诗、战争诗、讽刺诗、民歌、恋歌、农事诗、生活诗祭祀诗、歌功颂德的诗等等,是…  相似文献   

6.
南仲小考     
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毛诗传》:“王,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属。”故谓此南仲为西周初人.又《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毛诗序》:“《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自然,此南仲当为宣王时人.可见,大小毛公  相似文献   

7.
烽火戏诸侯     
<正>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星(shēng)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光知道吃喝玩乐,贪恋美色。大臣褒珦(xiàng)因为劝谏幽王被周幽王投进监狱。褒珦的家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褒姒(sì),教会她唱歌跳舞,献给幽王。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总是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  相似文献   

8.
《扬州慢》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句子,教参也将该词下阕内容概括为“不胜家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究竟悲在何处呢? 这还得从西周末年说起。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国家接连发生旱灾和地震,百姓流离失所。幽王对国事不闻不问,却宠爱一名叫褒姒的妃子。为博美人一笑,不惜  相似文献   

9.
西周晚期,各类矛盾日益尖锐。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王位继承权问题点燃了动乱的导火线。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于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和犬戎发兵攻打幽王,以至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就此结束。 宜臼在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的支持下即位,是为平王。前770年,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样,中国古代历史又翻过一页,进入东周(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0.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鉴赏》2003,(11):21-23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有说乎?”斶曰:“有。昔有秦攻齐,令曰:‘敢有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乾,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封万户侯,赐金千镒固。’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相似文献   

12.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3.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 300人组成的乐队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次重温这一故事,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想到几千年来,“南郭先生”一直在人前难以抬头,恐怕今后也将成为永恒的笑柄且永无出头之日,就替他感到可悲。禁不住想问一句:谁造就了“南郭先生” ?当然是齐宣王 !…  相似文献   

14.
无可奈何     
1、西周的周幽王是一个昏君。他不理朝政,只知道享乐。有的大臣进行劝谏,他不但不听,还把他们关押起来。2.后来,周幽王又得到一个美妃叫褒姒,对她十分宠爱。褒姒生了一个男孩叫伯服。有了褒姒和伯服,幽王就想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3.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使她发笑,想了不少办法,但没有什么效果。4.一次,幽王想出个办法来。他让人去点燃烽火,并让褒姒与自己坐在高台上观看。5.古时候,烽火就是警报。烽火台备有薪柴,一旦有外族入侵,就点燃薪柴,这样白天可以看见烟,晚上可以见到火,以此来传递消息。6.各诸侯见到烽火,立即派兵前…  相似文献   

15.
颜斶论贵士     
《新读写》2014,(12):46-46
齐宣王见颜祥,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责耳,王者不贵。”  相似文献   

16.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民本主义者。他总结了历史斗争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提出“民为贵”,“与民同乐”,“得乎丘民为天子”,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孟子本来要恢复西周奴隶制。齐宣王问如何行王政,他说要像文王一样,“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梁惠王》下);并多次劝齐宣王“制民之产”,以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很明显,“五亩之  相似文献   

17.
周公发动的宗教维新运动,将商代的子姓上帝改造为全民性的至尊神,又将古代的宗教礼乐扩展到人事,使之成为宗法政治的礼乐制度,纳天下于一统。这一政治化的礼乐制度以宗教信仰为其思想基础,诸侯受命于周天子,周天子受命于天,一切尊卑上下之等级皆出自天命。又由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于是提出“敬德保民”以“祈天永命”的新思想,所以努力于人事。成、康之际,西周出现了所谓“颂声大作”的太干景象。然而,自懿王以后,西周大一统王朝的“太平盛世”便衰落下来了,尤其是厉王与幽王时期,天灾人祸并至,社会黑暗到了极点,民不聊  相似文献   

18.
梁奇 《绥化学院学报》2014,(2):37-39,42
孟轲经齐威王、宣王之世,一生两次至齐.第一次至齐在威王初年,留齐约十几年,曾任卿相一职;第二次至齐在宣王初年,大约在齐六年,开始受到宣王的礼遇,后因“仁政”与宣王君臣产生分歧,再次离齐.  相似文献   

19.
一、课文悟读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  相似文献   

20.
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授李辰冬认为,《诗经》是周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五十年间南燕人尹吉甫(尹是史官)一人所作:“三百篇的形式有点像民歌,实际上、作者是用民歌形式来表达他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无个性,而三百篇篇篇有个性。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