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理论因立足于反映遭受过殖民压迫的弱小国家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价值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支撑,探讨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所体现出的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黑人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我身份的迷失等悲剧现象;同时表达对冲击下部分坚守民族文化的黑人形象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黑人小女孩对一双白人所拥有的蓝眼睛的从幻想到破灭的过程,描述了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种种形式上的冲击和渗透,揭示了当时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那种心灵上的戕害,造成了以布里德罗瓦一家为代表的黑人对自身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致力于弘扬黑人传统文化。在《最蓝的眼睛》中她传承了黑人口头文学的艺术形式,把黑人口头文学中常出现的自然、时间等手段成功地引入到小说创作当中,并且运用多视角叙述、“碎片化”语言及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手法,使古老的民间传说绽放出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崔琰 《考试周刊》2009,(14):40-41
托尼·莫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她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对黑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探讨,揭示了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价值观、审美观及道德价值取向的变异和扭曲,并试图探寻抵抗白人文化;中击、保留黑人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为当代美国文坛树起了一座丰碑。她视写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凸显出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对于黑人文化的坚持和呼吁。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46):28-29
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以佩科拉一家为代表的黑人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逐渐丧失黑人文化身份的这一社会现象,而以克劳蒂亚一家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却在恪守黑人家庭和社区职责的同时,大力弘扬黑人文化传统,建立合理、健康、独立的黑人文化身份,从而完整保留自身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自问世起,便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长期以来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是以家庭为单位呈现给读者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最蓝的眼睛》这本书出发,分析了美国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探讨黑人对自己的憎恨与否定,得出结论:黑人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是应该吸收其他文化之长,保持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猛烈批判,促进了殖民教育史的研究。西方文化霸权在殖民地的实现方式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力压制与文化霸权的建构,被殖民者自我技术的生产,以及双方文化的杂糅。这也蕴含在殖民者对西方教育霸权建构的历史之中。通过牢牢掌握殖民地教育的统治权,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以及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殖民者构建了西方教育的霸权地位。后殖民主义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在于: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历史,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描述殖民政策下土著教育不平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作品描述了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其成员虽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个人的存在价值和身份认同,但扭曲的生存价值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共同的结局——毁灭。作品通过一个黑人家庭悲剧的个例,折射出在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群体家庭生活的悲惨状况。探讨在此社会背景下所引发的黑人生存困惑,从个人家庭悲剧中去探索黑人家庭群体的不幸,并就此探究出黑人家庭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在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告诉读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小说分别以春夏秋冬作为不同视角的转化来记录一个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在上世纪的美国,黑人的文化命运多舛,黑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峙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主体,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下,难以摆脱命运的枷锁。论文就从黑白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的成长困惑中去解读《最蓝的眼睛》。  相似文献   

1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文本揭示出:在白人对黑人实行文化霸权过程中,知识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文化霸权机构,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它与统治主体是一种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电影《绿皮书》从后殖民主义出发,通过探讨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反映了以唐·谢利为代表的黑人用实际行动奋力抵抗白人的种族歧视,在生活中努力摆脱“他者”身份,追求自由和平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故事。旨在让被殖民者意识到自身文化身份缺失的现实以及身份重建的必要性,让殖民者意识到各种文明之间应当彼此尊重、平等对话,共同推动人类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红楼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李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131-132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探讨了两个《红楼梦》译本中对于文化词汇的不同处理方式及体现的文化意象,揭露作为殖民主体的译者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自问世起,便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长期以来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是以家庭为单位呈现给读者的,书中虚写了一个白人家庭,实写了三个黑人家庭,通过描写三个黑人家庭对待白人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因此导致的各家庭成员不同的命运,体现了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侵蚀,强调了重拾黑人家庭价值观,重建黑人种族身份自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首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经典作品,可以看出库切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罪恶,但混杂的文化身份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在同情土著居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贬抑的情绪,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意识深处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9.
黄颖 《文学教育(上)》2008,(21):134-135
托尼·莫里森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为当代美国文坛树起了一座丰碑。她视写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凸显出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对于黑人文化的坚持和呼吁。长期以来,美园黑人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他们为实现种族平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大地》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作为背景,讲述了王龙一家在各种灾难中挣扎抗争的故事,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面貌以及人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本文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从《大地》的主题、女性地位以及生活文化等方面分析作品的后殖民主义特征,并从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探究了她创作的动机,最后指出《大地》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作品,它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