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终生都在学习语言,都在积累语言材料,只是这种学习与积累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说到这里,人们会问: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还要开设语文课呢?  相似文献   

2.
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满腹诗书就是指语言积累丰富,读过很多书而且都记住了,说和写是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会凭空产生,没有积累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满腹诗书就是指语言积累丰富,读过很多书而且都记住了,说和写是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会凭空产生,没有积累就成了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4.
<正>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小学是人成长过程中极重要的阶段,无论是知识积累、身心发展,还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终生发展都十分重要。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深思录(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辨明几个关系一个孩子呱呱落地,就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语言,他的言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年龄增长。母语的这种自然习得的情况使语文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当人们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式套在语文课上时,就会格格不入,就会出现一些困惑或认识上的混乱。这样,我们就需要辨明几个关系。(一)母语自然习得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既然母语可以自然习得,为什么中学还要开设语文课?语文课与母语习得有些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第一、母语习得是终生的,而语文学习是阶段性的。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死亡(或丧失言语能力)为止,都在吸附…  相似文献   

6.
<正>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在国际经贸、外交、旅游等方面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新词汇每年都在增加,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英语各方面技能的提高,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使人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7.
终生学习之顿思曹宝丰终生学习,是指人从出生到死前整个时间内的学习。终生学习的范例自古有之,中外皆视。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已经做着和被人们实践过的事物,不一定会被人们深刻认识,只有理性化的事物才会更加自觉地去实践它。终生学习亦然。一、有关概念的辨析1....  相似文献   

8.
外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词汇教学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听、说、读、写、译都无法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运用和发展。就词汇教学进行了全面分析。语言的习得都是从词汇开始的,英语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词汇的积累和运用。而词汇的良好积累也会对英语学习有提高和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积累较多的英语词汇会促进其英语学习。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就是英语学习的最根本,词汇教学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儿童在三岁时都能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五岁时能流利地使用语言。然而,他们并没有考虑他们是如何使用语言的,因为他们出生后就处在一个“母语”环境中,经历了一个听——辨——模仿——使用的过程。但是,母语并非人们唯一的一种使用语言,当今世界,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只讲母语或只讲一种语言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资料载,当今世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期望使用母语之外的语言进行交际。这就出现了一个学习外语的热潮。这种热潮,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外语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会产生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会有学习的成功者。  相似文献   

10.
一、高中语文“积累学习”的涵义高中语文“积累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好高中语文在不断进行的汉语言文字、词汇、句子、文段、文学、文法及文化常识的知识和素材积累的同时,进行语文学习方法和生活的积累的学习。这种“积累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它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尤其强调学生有意识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自己学习语文的条件的学习。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来衡量。诗书满腹、下笔千言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道、一挥…  相似文献   

11.
对于学语言的人来说,评判一个人学得怎么样,通常会说他说得“地道”或“不地道”.其实.“地道”是一个俗语词,意思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听起来象不象“native speaker”(讲本族语的人).说得“地道”的人,通常都有很好的语感.语感,简单地说,是指学习语言的主体对所学语言的感觉.它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运用过程中积累、培养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人们习惯上把学习分为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人降生以后不久,就能建立条件反射,改变个别行为。在人一生的整个生活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地在积累知识经验,改变思想行动。所有这些,都包含着学习的意义,这种学习就被称作是广义的学习。狭义学习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众所周知,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都是人的成长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没有狭义的学习,人们无法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这种民族文化印记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知识,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这种语言。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的障碍之一。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跟语言理解和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差异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应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同时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学习能力。古人曾说:"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些话都说出了教学的真谛——教会方法。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其终生受益。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谈谈看法。一、激发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趣的主人,然后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  相似文献   

15.
我们都知道,造高楼大厦,光研究房屋式样,而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图纸设计也造不出象样的房子来。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在精妙的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茶壶里著饺子——倒不出来。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难以想象,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的思维会得到高度发展。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无疑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小学生的记性好,模仿力强,悟性却相对较弱,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学习习惯丰富多样,而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来衡量。诗书满腹、下笔千言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道、一挥而就是语文能力强。那么,说什么?写什么?其实,说的写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7.
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当中形成的,离开这个环境,人的语言能力将会丧失。曾有报道说,印度有两个狼孩,因为从小与狼打交道,被解救回人类世界后,发现他们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所以说,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有效的语言材料的输入与积累。英语学习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学习一篇课文 ,在学习语言方面教师以前往往总是要求学生首先扫除生字、词及读音障碍 ,“字、词障碍”往往是令学生讨厌的东西 ,但又非扫除不可。于是学生往往会怪罪作者为什么总是令人讨厌 ,写一些“文字障碍”呢 ?编者怎么也专挑一些“障碍”多的东西来难为人呢 ?久而久之 ,学生便把文章里的生字词当作了负担、累赘乃至敌人 ,一提起就伤脑筋。其实 ,新课标规定 :写字识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不是从零开始的 ,每个人语言基础、文字积累情况不一样 ,因而语文能力就不一样 ,也就有不同的积累需求。由此可见语文…  相似文献   

19.
教你记单词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言,人们就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就不能表达任何东西。"可见,熟记和积累词汇在语言学习中是多么重要。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词汇量的要求是2000  相似文献   

20.
<正>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氛围不成熟,除了考试检测就很难学以致用。语言的学习在初级阶段都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必须以丰富的目标语积累为基础。没有大量的输入积累,英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背诵就成为行之有效的模仿积累的方法和提高质量的有效方法。小学英语把"听说为主,读写跟上"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语言学习强调实践,但农村孩子缺乏英语实践运用的环境,加之懒散,不爱记,记不住,常常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